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温故2016 | 2016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十大人物:数“丰功伟绩”还看今朝!

2016/12/28
21
阅读需 27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带动其向前发展的领袖人物,是他们凭借个人技术和经验积累,开发新产品,布局新应用,从而打破中国半导体“缺芯”的局面,让中国芯从 0 到 1 实现突破。今天与非网就带大家盘点一下 2016 年的半导体产业人物,看看他们在本行业做出的“丰功伟绩”。

说到中国芯,自主可控一直是最大的痛点,为了实现突破,2014 年国家颁布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它的颁布体现了中国政府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决心,从此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要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只有一个纲要还难以实现,需要资金的实际支持,这就引出了国人关注的“大基金”,而丁文武就是大基金的总经理,我们今天不妨从他说起。

1. 丁文武:大基金之父
对于丁文武,可谓集众多头衔于一身,除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经理,还有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长江存储副董事长、“中国高端芯片联盟”理事长,个个称呼都是让人敬畏,肩头的责任重大。

当然他也不负众望,大基金首期募资 1387 亿元,至 2015 年底已经花出去了 426 亿元,其中芯片制造业投资占 45%,芯片设计投资占 38%,其余为封测和装备投资。目前,国家大基金已经投资了紫光集团、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投资分别为 100 亿人民币(额度) 、31 亿港元、3 亿美元、4.8 亿人民币,总规模折合人民币约 150 亿元。

大基金也犹如一场豪赌,成败难以预料,丁文武手握大基金,投向哪里?怎样投?投多少?这直接决定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格局。今年 7 月成立的长江存储就是一例,武汉新芯变身长江存储的全资子公司。赵伟国任长江存储董事长,丁文武和杨道虹任副董事长,王继增任监事长,杨士宁任总经理。长江存储的成立代表国家大力发展存储器产业的决心,力图短期内发展自主存储产品,摆脱三星、海力士、美光等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的盘踞垄断。

在长江存储的领导层,我们见到一个非常瞩目的名字,那就是赵伟国,他在中国半导体产业界以收购出名,甚至响亮全球。2015 年 2 月 13 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将向紫光集团旗下的芯片业务投资 100 亿元。这是该基金成立以来进行的首个大规模投资。赵伟国作为紫光集团的掌门人,他将通过这项投资做什么?

“四重身份”加身,丁文武能否用千亿资金成就中国集成电路未来?

2. 赵伟国:收购狂人
紫光集团的收购史可谓快、狠、准,17.8 亿美元收购展讯,9.1 亿美元收购锐迪科,25 亿美元收购华三,38 亿美元入股西部数据,6 亿美元入股中国台湾力成…“在挑选并购标准的时候,第一条是像女人逛街一样不厌其烦地看东西,衣服捏破了都不一定买。第二是像古董商人一样出手,古董圈里有一句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第三是‘一旦出手,饿虎扑食’,出手的时间速度很重要。“ 赵伟国如是说。

也正是赵伟国这样的策略,使得紫光集团能在两三年时间内连续掀起并购浪潮。从中国大陆,到大洋彼岸再到中国台湾,其出手迅猛,金额阔绰,所到之处都让当地企业为之侧目。这一波波的并购浪潮也把赵伟国推向半导体产业的风口浪尖,使其成为中国半导体业界炙手可热的明星。

但是树大招风,中国资本在全球的收购也引起了中国台湾及国外的关注,因此今年下半年我们看到中国资本的国外收购之路频频受阻。11 月中国台湾南茂刚放弃了让清华紫光以 3.65 亿美元收购其 25%股权的计划,而另一起跟力成公司之间类似的交易还在等着中国台湾政府的批准。在尝试收购中国台湾科技公司连连受挫后,清华紫光成立了一个 70 亿美元的“海峡两岸”基金,尝试达成中国台湾和大陆公司间的合作运营。

靠收购造就芯片帝国,深扒紫光赵伟国的发家史

3. 邱慈云:扛起国内芯片制造的大旗
大基金投资的第二家 -- 中芯国际。投资额 31 亿港元,折合人民币 27.7 亿元。大基金也看到,台积电作为全球代工的老大在半导体产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面对国内对芯片有着如此巨大的需求量,中国大陆也需要一家可以扛起芯片制造大旗的代工厂,这个重任自然落到了中芯国际的头上。然而中芯国际的高层动荡使得它一直徘徊在亏损的泥潭中,历经四年的谈判,于 2009 年中芯国际与台积电达成和解协议,向台积电支付 2 亿美元现金及 10%股份。

2011 年前任高管邱慈云接棒中芯国际,从此将其带上正向发展的轨道。从 2011 到 2015 年的销售额成长可以看到,台积电在大量资本投入以后,成长飞速,从 140 亿美元增长到 266 亿美元。格罗方德、联电和中芯国际销售额增长都在 10 亿美元左右,但就增长率而言,中芯国际要比另外两家高得多。邱慈云重返中芯国际,旨在让公司恢复盈利,从 2012 年开始,中芯国际走上了盈利的正规,公司市值也从 2011 年 8 月 5 日邱慈云上任时的 118.06 亿港币,增长到 2015 年 7 月 13 日的 317.9 亿港币,为原来的 2.7 倍,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 28.1%。

今年中芯国际的大规模投资扩产计划引来媒体的关注,它不仅在上海投资近千亿元新建 12 英寸生产线,还大幅扩建了天津 8 英寸厂的产能,从 4.5 万片 / 月提升至 15 万片 / 月,意在满足更多国内芯片设计企业的订单需求。

扩产能稳坐晶圆代工三哥?解读中芯国际背后功臣——邱慈云

4. 王新潮:企业需要大胆设计未来
大基金投资的第三家企业是长电科技,投资 3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21 亿元。长电科技是何方神圣?长电科技的前身是成立于 1972 年的江阴晶体管厂,曾经有过一段“好日子”。随着国门的打开,洋货涌入,到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晶体管厂濒临倒闭。1990 年,王新潮,也就是今日长电科技的董事长,临危受命接任厂长。

王新潮选择去国际上找订单、开发新产品、组织富余人员搞三产。使出各种方法后,工厂总算活了下来。然而好景不长,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企业再次面临生死考验。王新潮提出假设:在什么情况下,企业可以活下去?之后按照假设,王新潮带领企业把生产规模扩大了 4.5 倍,将芯片品质提高至三星的标准,同时改善了产品外观。1998 年,国家大力打击走私,长电科技的产量一下子从年产 3 亿颗三极管增长至 13.5 亿颗。2003 年前后,行业竞争加剧,王新潮认识到,行业过剩倒逼企业必须再做调整。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提高门槛形成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对现有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转换为更高端的产品。

2004 年,王新潮放弃当时还是市场主流的“直插式”元器件的产能,投入 6 亿元,将企业 70%的设备改造为“片式化”器件生产线。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长电科技进入第三次调整。目标是不仅要让一批老产品恢复竞争力,还要掌握高端技术,开发顺应智能手机大发展的高端产品。在解决了恢复老产品竞争力、规模化生产供应高端智能手机产品的问题后,长电科技踏上了征战国际顶尖客户的道路。在这条路上,长电科技率先实施的战术是产业链的上下游联合。2014 年,与芯片上游企业中芯国际联合成立中芯长电。“最大的封装厂联合最大的芯片厂,竞相吸引产业资金投资。” 2014 年下半年,长电科技再次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当年,长电科技营收成功跨越 10 亿美元门槛。

2015 年,长电科技收购全球排名第四的芯片封装企业——新加坡星科金朋的并购。星科金朋拥有先进的技术、市场、国际化管理经验和人才,其客户、技术与长电科技的互补性达 95%以上。国际化战略带来了业绩回报。去年,长电科技实现营收 108 亿元,增长 68.12%。其中,出口额 7.8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从濒临倒闭到跻身跨国公司之列,在新加坡、韩国等地拥有 7 个生产基地,成为芯片封装行业全球第四,长电科技的成功告诉我们:企业需要大胆设计未来,创新谋划升级。

5. 尹志尧:中微半导体向全球提供最先进的半导体设备
大基金投资的第四家企业是中微半导体,投资额 4.8 亿人民币,这和中微半导体董事长尹志尧的技术积累有着莫大的关系。尹志尧有着 20 多年半导体行业经验,早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0 年赴美留学,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物理化学博士,后来在硅谷工作了近 20 年。他在开发半导体芯片技术从 1 微米到 0.1 微米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现拥有 60 多项美国及外国发明专利。

在尹志尧看来,目前半导体产业的成本,已成为决定芯片制造公司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全球半导体市场正持续朝着消费电子转向,消费者对终端价格的敏感让上游芯片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为 AMEC 带来了商机。 他认为,在芯片制造业向亚洲转移的同时,作为上游的半导体设备工业却留在美国本土,那么,在产业日益成熟、成本成为主要驱动力的情况下,在亚洲成立半导体设备公司将更加贴近市场和客户。

于是在 2004 年年初,他从美国硅谷拉出了一支队伍,雄心壮志地要将 AMEC 打造成一个以中国和亚洲为基地、提供最先进的半导体设备的跨国公司,成立了中微半导体,这是国内首家加工亚微米及纳米级大规模集成线路关键设备的公司。该公司总部位于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南区),拥有 2.8 万平方米的厂区,内设洁净室、生产、研发等专属区域。中微半导体目前主要的产品为等离子刻蚀机,其 28 到 15 纳米的耦合等离子体介质刻蚀机于去年在浦东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此前的数据统计显示,2013 年中国出口的泛半导体设备总额为 2.93 亿元,其中中微半导体 1.89 亿元,占全国的 64%。据尹志尧透露,该公司在 2014 年国内泛半导体设备出口占比预计将进一步上升至八成左右。

6. 李力游:“千人计划”回归中土,凭农民精神带展讯力挽狂澜
国内手机神速发展的“功德簿”上,有展讯的一笔。不管是功能机时代,还是如今的智能机时代,中国在手机芯片市场上没有成为空白,皆来自于展讯与高通联发科的死命抗衡。在国际大芯片厂商,如:德州仪器恩智浦,包括英特尔,宣布退出移动处理器市场的大背景下,展讯还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和李力游的领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力游在美国工作 20 余年,是“千人计划”引见回国,可谓衣锦还乡,但是在 2008 年到 2009 年之间进入展讯却是临危受命,因为 2009 年初的展讯濒临倒闭、几乎没有客户、大亏 25 亿台币、现金几乎赔光、人员大量流失。李力游开始负责销售工作,他表示自己是一个能喝酒,能放下身段,兼具农民精神的人。正是这种“农民+销售员”的接地气表现,让李力游真正了解到了客户的需求和展讯存在的问题。李力游曾经在采访中说:“当时我们测试项目不通过,于是我们把 TD 和 2.5G 所有问题都列出来,类似于军令状,每个人把事情列出来,然后一个一个解决,解决一个再验证一个。”

也正是这种“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精神使得李力游接任展讯两年后,飞速成长,直到赚超过 35 亿台币。展讯在 2009 年下半年凭借一款性价比极高的 2.5G 芯片,迅速抢走超过两成市场。随着 3G 牌照的发放,2013 年 6 月紫光收购展讯,随后又获得英特尔 90 亿元投资和国家大基金“300 亿元”协助。今年展讯营收将达 14.5 亿美元,高于去年的 11.6 亿美元,全年出货量将达 5 亿套,同样优于去年的 4.5 亿套。

今年五月份,全球半导体联盟 (GSA) 正式宣布李力游博士出任 GSA 2016 至 2017 年董事会主席,这对整个国内半导体企业和展讯来说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干掉联发科 / 高通只是说说?展讯 CEO 李力游实力几何

7. 胡伟武:龙芯的商用之路,一直在努力
胡伟武和龙芯之间也有着不解之缘,是他一手打造了中国第一国产 CPU 品牌—龙芯。在 2000 年 10 月胡伟武回到自己母校中国科大,当时中科院计算所正在筹备 CPU 设计项目,胡伟武主动请缨组建 CPU 设 计队伍。2001 年 5 月在中科院计算所知识创新工程下,龙芯课题组正式成立。研制“中国芯”CPU 的重任落在了年轻的课题组长兼党支部书记胡伟武研究员的身上。

2002 年 8 月 10 日,我国首款通用 CPU 龙芯 1 号代号 X1A50 流片成功。当时,龙芯的英文名叫“Godson”。2003 年 10 月 17 日,我国首款 64 位通用 CPU 龙芯 2B(代号 MZD110)流片成功。其在 space CPU2000(当时国际公认的 CPU 测试软件)上的分数超越了当时的 Intel 奔腾 2 处理器。然而,搭载龙芯的电脑还没进入市场,接连而来的造假风波和专利危机,就将龙芯拉进泥潭。接着 2004 年,美国半导体设计公司 MIPS 通过媒体就专利等问题给龙芯施压,称龙芯的指令集 95%与 MIPS 相似,属于抄袭。在 2006 年,中科院与意法半导体签订协议,龙芯从意法半导体间接获得 MIPS64 位的专利使用权,将芯片微结构授权给意法半导体。

2010 年,胡伟武带领龙芯核心团队脱离事业编制的中科院,成立了龙芯中科有限公司。2013 年时,龙芯芯片的产量仅有 1 万多片。在 2014 年龙芯芯片销量达到了 35 万片。2015 年也达到了 1 亿元左右的销量。2015 年八月份,龙芯新一代高性能处理器架构 GS464E 正式发布,同时发布了 3A2000/3B2000。2016 年 10 月份,龙芯中科对外宣布 3A3000 四核处理器芯片成功完成流片。胡伟武在一次央视采访中道出自己的心酸:“我们 CPU 也是可以做世界第一的,而且有,关键就是没法用,用户不用你。”

与龙芯有说不尽的“缘”,胡伟武的长征还在路上

8. 励民:紧跟消费电子发展浪潮,瑞芯微随动而动
消费电子不只有手机,只是手机一直站在风口浪尖,各个厂家打得不亦乐乎。而除了手机,其它的消费电子产业同样需要芯片来支持,而且销量绝不亚于手机。2016 年的第 8 个电子人物我们就看看瑞芯微如何在消费电子领域实现波澜壮阔的漂泊?从复读机到 MP3 再到平板手机等消费电子,瑞芯微也一路追着潮流。作为瑞芯微的当家掌门,励民在这一场场的波澜中怎么指点江山。

瑞芯微 2001 年成立,最初只有 20 人。公司成立初期正值复读机的鼎盛时代,因此主营复读机的软件设计。众所周知科技更迭非常快的时代,复读机的寿命也不过算是个未成年。从 2003 年开始,瑞芯微才真正做出了第一颗“芯”:8Bit MCU 芯片,从此成为芯片设计公司。随着复读机时代渐行渐远,MP3 兴起另一波浪潮,这也给瑞芯微第一次崛起的机会。随后,瑞芯微预见到 MP4 即将带来产业革命,于是 2005 年便研发视频芯片样品,从此一鸣惊人。

到 2008 年,眼光敏锐的瑞芯微再次看到了谷歌刚刚发布的安卓系统的商机。2009 年,瑞芯微宣布决定要涉足 Android 设备芯片。2009 年 9 月,瑞芯微拿到了中兴通讯的手机芯片供货协议,这使得瑞芯微随后进入移动互联网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据资料显示,2010 年瑞芯微的年销售超过 1 亿美元,其中 MP3 和 MP4 芯片出货量占 60%,复读机芯片占 20%。从复读机到 MP3、MP4,瑞芯微都在激烈的芯片竞争中活了下来。2010 年,iPad 引爆了白牌的平板市场。由英特尔提供 CPU(x86)和基带,瑞芯微开始提供音视频部分以及整体方案。2014 年是平板市场动荡的一年,当时 Intel 动作频频,随后又与瑞芯微合作,看中了其很实用的配置。(合作方式为由英特尔提供 CPU(x86)和基带,瑞芯微负责提供音视频部分以及整体方案,这样的方案可以应用于通话平板和智能手机。)

如今平板电脑的发展已经日薄西山,怎么在新的消费电子环境下实现突围,励民需要深入思考?

上能与 Intel 合作、下能与民“撕逼”,瑞芯微走到今天全凭励民“开了光”的嗅觉

9. 邓中翰:中星微续写商业传奇
中星微于 1999 年由邓中翰创立,从此演义了一段段商业传奇。成立以后经过两年研发,2001 年 9 月,中星微百万门级超大规模芯片“星光一号”实现产品化,并成功打入国际 IT 市场。据报道,“星光一号”芯片被飞利浦、三星等品牌用于电脑摄像头核心芯片,它推动了整个数码产业的蓬勃发展,邓中翰从中看到了数字多媒体产业的巨大商机。随后在 2002 年,中星微推出音频、视频同体的数字图像芯片“星光二号”,解决了一般图像处理芯片只有视频处理功能必须同声卡配合使用的问题。

2000 年到 2006 年,是笔记本发展的黄金时期。凭借着笔记本摄像头处理芯片,中星微大获成功。“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全球累计产销规模在 2006 年已突破 1 亿枚,占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 6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1 年 7 月,中星微正式宣布大力发展物联网,进军安防监控领域。在 2012 年 3 月,中星微与三星旗下的合资公司天津三星泰科光电子达成合作协议。这一合作也是在安防领域,三星泰科将提供安防前端的设备,中星微将提供后端的安防监控平台。

随着 PC 和笔记本销量的下降,中星微的市场营收受到影响。2013 年中星微所营业务营收较 2012 年下降 9.4%,净亏损为 840 万美元。2014 年,中星微营收 1 亿美元 ,亏损 3386 万美元 ,市值折合人民币 20.8 亿。这也对邓中翰带来巨大压力。经过拆分整合,中星微私有化从美国退市,重新开始。今年 6 月份,中星微发布中国首款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NPU),该芯片已于今年 3 月 6 日实现量产。未来之路是否会续写传奇?这需要市场来检验。

在中星微赢得一身“光环”,邓中翰还能续写传奇?

10. 任正非:自主自强的楷模,民族的骄傲
虽然华为的主营业务不是半导体芯片,但是海思麒麟在业界的呼声已然不绝于耳,当然这是华为自己成就了自己,如果没有华为手机的千万级销量,海思麒麟只能偏安一隅,黯淡无光。自己的芯片自己推广,能够拿出这样宏大气魄的厂商也只有华为一家。国产手机排行榜上的 VIVO、OPPO、小米也还在争夺高通、联发科的芯片资源,只有华为独自欣赏自给自足的海阔天空。

2016 年半导体产业的最后一位就颁发给任正非吧。今年不仅华为的手机坐上了中国手机销量榜的冠军宝座,海思麒麟也凭借发布的四款芯片荣升移动处理器明星阵列:

麒麟 955 其采用了 big.LITTLE 八核异步架构,包括四颗 A72 高性能大核,主频为 2.5GHz,可超频至 2.8GHz;麒麟 960 选用 ARM 最新推出的 A73 架构,16nm FinFEF+工艺,最高可以达到 2.8GHz 主频;麒麟 650 采用 4*2.0GHz A53+4*1.7GHz A53 核心处理器,采用 big.LITTLE 大小核设计;麒麟 655 是八核处理器,使用的 16nm 工艺,采用 4 个 2.1GHz A53+4 个 1.7GHz A51+i5 协处理器的架构,而 GPU 则使用 Mali MP2 T830,支持全网通。

除了芯片,在 5G 的标准之争中,华为击败高通脱颖而出。美国时间 11 月 17 日凌晨,在 3GPPRAN187 次会议关于 5G 短码方案讨论中,中国华为推荐的 PolarCode(极化码)方案获得认可,成为 5G 控制信道 eMBB 场景编码的最终解决方案。这也代表在 5G 规则制定上华为拥有更多话语权。

华为在通信领域的成功也促使小米、魅族这样的国产手机厂商开始尝试自行研发芯片,力图摆脱高通和联发科的控制。对于任正非本人,虽然华为已经在通信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还在不停地在内部敲响警钟,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实现更大的超越。

自己排队打车的这位大佬是不是立马让人倍感亲切了

任正非做了一家令人尊重的企业,它一直在自强不息,孜孜不倦地引领着科技最前沿,而且保持低调,保持持久学习。用任正非今天非常出名的一张照片来结束文本,一个这么成功的人尚且如此努力,我们年轻人有什么理由对工作倦怠?

相信撑起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人物和公司还有很多,我们无法一一盘点,但是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推出更多国产芯片,做出更大的成就,它们将在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共奏中国半导体产业辉煌乐章。

更多有关 2016 年的产业盘点,欢迎访问 与非网《温故 2016》原创系列

与非网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MK66FN2M0VLQ18 1 NXP Semiconductors FLASH, 180MHz, RISC MICROCONTROLLER, PQFP144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48.66 查看
STM32F407VET6 1 STMicroelectronics High-performance foundation line, Arm Cortex-M4 core with DSP and FPU, 512 Kbytes of Flash memory, 168 MHz CPU, ART Accelerator, Ethernet, FSMC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16.69 查看
ATMEGA8515L-8AU 1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IC MCU 8BIT 8KB FLASH 44TQFP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4.23 查看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