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2018 年后,新建光伏电站的补贴标准下调。630 以后,全额上网类分布式电站补贴比去年下调 0.1 元/千瓦时,分布式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标准降低 0.07 元/千瓦时。
随着光伏发电价格与市场逐步趋同,国家补贴也将随之取消。在补贴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光伏电站“钱景”如何?成了光伏行业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
光伏电站投资市场依然存在
回顾 2012 年左右,是时全球太阳能市场产能显著过剩,中国光伏经历了一场“世纪寒潮”,当年组件产量达到 23GW,占全球总产量的 60%,但同年中国光伏装机量仅为 4.5GW。在此背景下,第二次金太阳示范项目正式启动时,该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短期内创造了国内大量的需求,也在于高起点、大容量地启动了沉睡的中国光伏大市场,也充分彰显了政府在欧美“双反”之后对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扶持决心。
随后 2013 年,显然在政策的鼓励下,国内全年新增装机 12.92GW,较上一年增长了近 200%,全球光伏产业呈回暖之势,在经历了 2012 年的低谷后进行了一轮较大规模的整合,取得显著成果。
当时“金太阳”政策规定“重点扶持用电侧并网光伏,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 50%给予补助”。
优得运维的从事光伏行业 15 年的专业人士分析指出,对比后发现,“金太阳”时期光伏系统成本约为 8-9 元/瓦,补贴 50%的工程造价,即相当于 4-4.5 元/瓦的成本,还要算上某些业主采取‘低购高报’的办法,提高系统总造价的情况,系统成本约为 3.5—4 元/瓦左右,彼时河南地区脱硫标杆价格为 0.44 元左右,而现在系统成本在 5—6 元左右,仅以三类地区为例,补贴下调后,电价为 0.75 元,因此,从类比的角度来说,光伏电站投资市场依然存在。
降低成本和提高电站发电量是提高电站收益的两条重要途径
自从 2006 年中国光伏第一人赵春江博士建成了全中国第一个个人家庭发电站以来,光伏系统的成本就已开始逐渐下降。目前一套光伏系统的成本已经只是 2006 年的四分之一左右。全球在 2010-2015 年,光伏发电成本降低了差不多 60%,16 年至今,成本降低的比例差不多达到 20%。究其原因,优得运维认为有以下几点:
1、设备成本不断下降,以组件为例,2012-2013 年,组件价格在每瓦 5 元左右,现在部分国内常规组件价格已经出现了腰斩,逆变器价格也有约 70%的下降。
2、在组件、逆变器等价格下降的同时,不管是设备的性能,还是光伏系统的设计理念都有提升和优化,因此从材料到施工其均摊成本也有下降,这就意味着每瓦系统的造价也不仅仅单纯是每瓦各种设备价格下调后的总和,整体设计理念、设备选型和施工管控的优化带来的整体成本下调程度也会更剧烈。以支架来说,12 年左右 1MW 支架的用钢量在 60t 左右,现在只要不到 50t。
优得运维的专业人士表示,其实光伏补贴的意义在于使产业规模增加的同时,促使技术进步、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带来成本下降,直至达到无补贴平价上网的目的。光伏产业也遵循着摩尔定律,以周期性的、几乎无止境的技术进步和迭代最终实现光伏平价上网。补贴降低后,降低成本和提高电站发电量就成了提高电站收益的两条重要途径。
不乐观的运维现状
优得运维认为,“通过对电站资产精细化管理,降低运维过程中的成本,提高电站发电量增加的收入,将会远远高于降低的补贴”,因为我们需要追求的是度电成本的稳定保障,而这取决于电站发电量的稳定保障。
但由于光伏行业是这十年里兴起的新兴行业,整个运维市场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甚至有很多电站业主和电站投资商,对电站后期运维也是一知半解。除了国家已有的与电力相关部分的严格施工及操作规程之外,相关标准仍待完善。考核目标不清晰、运营体系不健全、运营过程不可控、运营人才不专业等诸多问题,不仅会降低电站的发电能力,甚至还会危害电站资产和人身安全。
运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障的预警及预判、现场情况的监督与实施、备品备件的管理等,都需要详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优得运维可以在进行计划性维护的同时,结合体检和分析,给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并对前期施工的不合理处进行有效技改,有效提升。
以优得运维服务的一个山东企业为例,上个月优得运维的资产管理平台远程监控团队在 VCOM 监控系统日常线上巡检过程中,碰到该电站系统报警的情况,报警内容是有两个逆变器等效利用小时数差异较大。
经过现场确认,工作人员发现电站业主在这两个逆变器旁边安装了一个水箱,遮挡了这两个逆变器受光。按照 VCOM 监控系统发电量预测模块测算,2018 年因水箱遮挡造成的损失电量大约为 3.19 万 kWh,损失近 3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