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里被动元器件连续大幅涨价,仍供不应求,令产业界叫苦不迭。被动元件史上也曾有过两次涨价潮,分别是在 1987-1988 年和 2000 年杀手级需求的带动涨价潮。被动器件包括电容、电阻等产品连续缺货、涨价原因究竟如何?
21 日欧盟欧洲委员会认定佳美工(Nippon Chemi-con)等 9 家日本企业违反 EU 竞争法(日本的独占禁止法),针对广泛使用于智能手机、家电、汽车零件等用途的铝质电解电容 / 坦质电解电容进行价格垄断,因此对其中的 8 家企业合计开出约 2.54 亿欧元(约 330 亿日圆)的罚款。
据外媒披露,被欧盟认定电容价格垄断的企业包括佳美工、日立化成、Rubycon、松尾电机、TOKIN Corporation(原名为 NEC Tokin)、ELNA 和 Panasonic 旗下三洋电机等 9 家,其中三洋电机因协助调查,被免于处罚。
欧洲委员会指出,佳美工等 9 家企业于 1998 年 -2012 年期间为了避免价格竞争、暗中交换价格情报,其中佳美工遭罚 9,790 万欧元、罚金最高,其次为 Nichicon 的 7,290 万欧元,日立化成遭罚约 1,800 万欧元。
行动代号“卡特尔”,五家电容器厂商在新加坡定期密谋垄断被处罚
事实上,被动器件厂商被处罚已不鲜见。在今年 1 月 5 日,新加坡竞争委员会(CCS)对五家铝电解电容器制造企业的国际卡特尔行为开出新加坡反垄断历史上的“创纪录”罚单,罚款总额共计 19,552,464 新加坡元(近 1 亿元人民币)。
这五家企业分别为松下(Panasonic)、尼吉康(Nichicon)、ELNA、红宝石(Rubycon)和贵弥功(Chemi-con)。其中,松下因最先向 CCS 申请宽大而免于罚款。
五家公司的串谋垄断活动,又称卡特尔(cartel),早在 1997 年开始,公司高层几乎每个月都会到新加坡开会,直到 2013 年为止。期间,这五家企业长期从事垄断协议行为,包括固定价格以及交换涉及新加坡客户的销售、定价等保密信息。而且,这五家企业占有新加坡相关市场的份额超过三分之二。在调查过程中,CCS 与美国、欧盟、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竞争执法机构进行了交流与合作。
五家电容器制造商串谋垄断市场,遭新加坡竞争局罚款超过 1955 万元,是当局至今实施的最高罚款。
五家遭罚款的公司都是日本电容器制造商在本地的子公司。它们是 Elna 电子、尼吉康新加坡(Nichicon)、松下工业设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Panasonic)、Rubycon 新加坡,以及新加坡贵弥功(Chemi-con)。
几家被处罚的公司销售的涉案产品是铝电解质电容器,使用该零件的设备包括电脑、扩音器、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调查显示,五家公司虽然是竞争对手,却定期在新加坡召开会议,交换机密信息和商业敏感信息,如客户估价、销量、产能、业务规划、定价战略等。它们也在会议上讨论和制定价格,包括涨价,并说好集体不让客户减价。
这五家企业的串谋垄断行为可以联系到 2000 年那一波涨价潮。
08 年经济危机和 311 强震趁火打劫,日本对五家电容器厂商开出高额罚金
2016 年 3 月,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发布新闻稿宣布,因违反独占禁止法,故对佳美工等日本 5 家铝质电解电容/钽质电解电容厂开罚,罚金合计为 66 亿 9,796 万日元。
其中,佳美工罚金约 14.35 亿日元、Nichicon 约 36.4 亿日元、Rubycon 约 10.67 亿日元、松尾电机(Matsuo Electric)约 4.27 亿日元、NEC 集团的 NEC Tokin 约 1.27 亿日元。
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指出,上述电容厂商于 2010 – 2011 年期间,以研究会的名目、或个别进行会谈,商议产品售价、共同决定涨幅。2008 年雷曼风暴和 2011 年日本 311 强震时,因销售减少,故上述电容厂为了确保获利而进行了操控价格、联合垄断行为。
发改委调查涨价原因,证据不足未立案
此前集微网曾深度调查 2017 年内存、电容双双缺货涨价内幕。2017 年除了 DRAM 缺货涨价炒货外,以 MLCC 为代表的电容也大幅缺货涨价,整体涨价区间在 4-5 倍左右,部分物料涨幅达 20 倍,一颗原本几毛钱的电容价已经涨到了芯片价。
此前,市场分析认为,由于村田、太阳诱电等日系电容原厂转向汽车电子等高端市场 MLCC 产品,放弃低端和次高端 MLCC 产品市场,加大了市场需求缺口,拉长了交货周期,从而诱发导致今年的电容缺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