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1、造车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 2、先人一步的新造车势力
    • 3、拥有软硬件整合能力的手机厂商
    • 4、掌握AI能力入场的互联网巨头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多股科技势力交战汽车行业,各中底气何来?

2021/08/04
1403
阅读需 13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谁能追逐到最翻涌的浪花?

如今,科技圈最时髦的事有两件:一是造芯,另一个是造车。两者被称为“史诗级大风口”。

进入2021年,“造车”这件事甚嚣尘上。政策也在频频为汽车产业加码。上海、广州等多地方政府宣布,开设自动驾驶实验道路,其他城市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也纷至沓来。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这次虽然只有“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11个字,但政策信号的重点落脚在“加快”上。

入局者也在加快入门的脚步。在2021年过去的7个月时间里,造车新势力每个月都在上新。

除以“电动三傻”理想、蔚来、小鹏带头的新新造车势力外,手机厂商、传统互联网企业、出行公司等也“一猛子扎入”造车浪潮中。

那么,在智能汽车这片蓝海下,谁才能追逐到最翻涌的浪花呢?

1、造车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汽车,百年工业体系,被誉为制造业的标杆,科技含量颇高。特别是动力系统汽车电子两大板块。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智能汽车,都是围绕这两大核心板块的变革。

造车需要一整套相对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的支持。无论是谁,都需要依赖完整的供应商体系链,把车造出来。这话听起来好像造车企业就是“方案整合商”、“资源整合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然而,造车并不容易,造车的前途上有诸多困难。否则不会有有人止步于“PPT造车”。

首先,造车企业需要掌握核心技术。技术型企业要成功,一定要有自己的无法替代的技术班底。这往往取决于这家企业第一波技术人员的水平,用的是什么工具,什么软件和方法论。其次,肯烧钱,资本要耐得住时间的考验。做研发一定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的,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会成功,有时候研发的结果可能是失败的,前期都有交学费的过程。特斯拉也是坚持投入十几年的研发,亏损了十几年,到2019年才开始盈利。

传统互联网以软件和服务为主,而汽车强调软件、硬件和服务等一系列的投入。一个全新的品牌要打开市场,更是需要大量的工作和资金投入。这也意味着,投入了大量的金钱,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回报。虽然互联网强调快。但是汽车毕竟是制造业,跨不过行业基本规律。少说最少也要两年时间,才能将车上的硬件、软件一一验证,经历高低温的“两冬一夏”的上市前产品验证。

最后,长板理论,在某一方面有极强的产品竞争力。如今,电池技术正在发展,雷达技术正在发展,5G正在发展,充电桩正在发展,足以支撑起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那么,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汽车供应链性能之间的差异度,已经缩小。想要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将产品中的一项和两项拉到很高的高度,形成长板效应。比如特斯拉的品牌、蔚来的服务和小鹏的性价比。

2、先人一步的新造车势力

国内的新造车企业之间有不少共同点,成立的时间大致相同。走到今天,不少企业的发展进度也基本相当。近日,电动汽车三傻的小鹏、理想等就前后步入上市阶段。除去“电动三傻”外,目前新兴造车企业不下50家。事实上,更早几年,新造车势力有上百家。两三年前,新造车企业有过一次“一哥之争”,不少企业都到了投放量产车的关键时刻,当时为了一个首发量产车的宣传优势,几家新造车企业争得不可开交。进入2020年之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新造车势力之间的优胜劣汰明显加速,随之出现了一批新造车企业关门倒闭潮。

据新造车企业2020年上半年上险量情况显示,蔚来、理想、威马、小鹏和哪吒是销量前五企业,在新造车企业整体销量中,以上五家的销量总计占比超过9成,是绝对意义上的头部企业。新造车势力一开始多选择,自己做设计然后找传统车企代工的模式。进入到2021年,经历了今年的发展,新造车势力也逐步开始自建供应链,掌握供应链的话语权。

新造车势力的优势在于入局早,布局早。这不仅带来了更多的技术积累,人才积累以及供应链整合能力,还带来了数据积累和品牌效应。要知道,这些都是前几年押对了竞争赛道的人。这些能力也成为他们今天撬动资本市场的砝码。

 

3、拥有软硬件整合能力的手机厂商

2021年,进入智能汽车领域最让人吃惊的势力就是手机厂商,并且它们是扎堆进入的。到目前为止,全球头部的手机厂商,都已或深或浅的涉足智能汽车。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苹果,与起亚合作,生产电动汽车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VIVO ,推出 Jovi In Car 车联网品牌OPPO,表明将进入汽车领域中兴,宣布成立汽车电子产品线,同时将设立汽车电子团队......在华为宣布进军智能汽车领域以后,彻底地点燃了手机厂商国产智能汽车的这把火,小米、OPPO等众多手机厂商也纷纷宣布加入到造车行业队列中。

手机厂商为何集体跨界?业内流行着一种说法,智能汽车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智能移动终端。事实上,手机厂商进入智能汽车领域,背后还有更大的原因,造车是手机巨头们决定生死的重要一步。 从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开始,智能手机战争10余年之久,基本形成稳定的市场格局。尤其近两年来,几家头部手机厂商市场份额此消彼长。手机市场已经过度内卷,手机巨头们迫切想要寻找一个新的赛道。

虽然,近年来手机厂商们纷纷布局IoT智能硬件,苹果、华为、小米、三星都有智能家居相关产品,但这些家电+可穿戴的智能化,无法支撑起巨头们的增长体量。在万物互联的大潮下,手机厂商纷纷提出场景化智能概念,提出IoT(物联网)战略,成为手机厂商布局汽车的核心逻辑。同时,自特斯拉“软件定义汽车”模式的诞生,让大家认识到,智能汽车本质上可以定义为为一个巨大的手机。对汽车软件系统的价值加码,让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迭代之路殊途同归。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作为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划时代的产物,皆遵循着“交互的变革—>架构的升级—>生态的演化”这一发展路径。这也成为了手机厂商进入智能汽车领域最有力的理由。

手机厂商进入智能汽车领域的路径选择也较为多样化。 第一条路,做好Tier1,通过为主机厂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增量部件、开源软件等方式展开合作,以形成优势互补、多方合作的业务布局。华为目前就宣布将要走这一路线。华为坚称不造车,而是要以供应商的身份赋能汽车制造商,就像与极狐、与赛力斯的合作,帮助车企实现智能化转型。手机厂商的优势是,具备极强的IT能力,服务能力以及供应链整合能力。它们有流量、更新迭代快、平台运营、有自己的完整的生态圈、重视客户体验。在AI芯片、硬件整合、系统生态上的优势,也将会进一步提升手机厂商在新能源造车方面的实力。 另一条路,做自有品牌。头部的智能手机厂商,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而且近年来,手机厂商十分注重和用户的互动,个性化服务,让用户黏性增强。

在智能手机厂商中,目前较为扑朔迷离或者说大家都在翘首以待的,就是苹果的动态。尽管苹果没有正式官宣过造车计划,但早在2014年,就被爆出泰坦项目,未果后又转攻自动驾驶系统。2020年底,苹果被曝出正在着手寻找硬件合作伙伴。直到现在,仍然还没人能搞清楚苹果到底是要做整车、技术平台还是出行服务。业内一度期待,Apple Car将成为苹果的“下一个明星产品”。蔚来汽车CEO李斌更是称其为终极对手。

4、掌握AI能力入场的互联网巨头

这里指的传统互联网企业,主要指BAT等互联网巨头。互联网行业本身是一个追风口的行业,站在头部互联网公司,对智能汽车行业的布局也更早。目前,BAT都已经合作或投资智能汽车领域,全力布局无人驾驶。2021年1月,百度对外宣布正式组建智能汽车公司,并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将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此次合作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全球领先纯电动架构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展开。阿里在智能车联网中早已布局。

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阿里开发了斑马YunOS车载智能互联系统,2018年,发布了全新的AliOS 2.0系统。2021年阿里推出新能源汽车智己。腾讯方面,从2015年首次公开车联网产品,到2020年腾讯车联发布的AI in car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再到今年升级的生态车联网产品TAI3.0。腾讯宣称,旨在为智能车机互联系统发力。除了BAT这样的巨头外,在互联网科技企业中,网约车公司也在参与造车热潮。2019年,神州优车发布了41亿收购北京宝沃汽车 67% 股权的计划。

按照出行公司的模式所说,它们既不同于主机厂自产自销/代销,也不同于新势力们的代工,应该属于主机厂们更大的平台客户,属于司机和用户们的销售方和雇佣方。它们的优势在于,将自营的打车软件,对用户体验和用车体验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反馈到整车需求上。

互联网公司直接造车的可能性目前看并不大。互联网的原生基因与汽车这个传统制造行业有所不适。

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运维、数据和智能技术实力。长期以来,互联网公司在与C端用户对话上,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IT运营能力。同时,近年来,互联网公司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前沿探索走在了最前端。在智能汽车产业中,互联网公司的人工智能技术积累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结语:汽车行业竞争的一个新时期已然开始!智能汽车最好的时代就在当下,技术发展最好的机遇在中国。一场群雄逐鹿的智能化变局之战已经在中国打响。未来会有怎样的精彩,我们拭目以待。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ACS758KCB-150B-PFF-T 1 Allegro MicroSystems LLC Analog Circuit, 1 Func, BICMOS, PACKAGE-5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9.7 查看
A3979SLPTR-T 1 Allegro MicroSystems LLC Stepper Motor Controller, 2.5A, NMOS, PDSO28, 1.20 MM HEIGHT, LEAD FREE, MO-153AET, TSSOP-28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8.4 查看
XTR117AIDGKR 1 Texas Instruments XTR117 4-20mA Current Loop Transmitter 8-VSSOP -40 to 125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2.46 查看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芯谋研究(ICwise),领先的半导体产业研究机构,中国专注在半导体领域的研究公司,以 "独立 专业 权威"为原则,以"芯动中国,谋略天下"为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行业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