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 技术选择的差别
    •  
    • 频谱资源的竞争
    • 基础建设的差距
    •  
    • 尾声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拥有iPhone 12不代表拥有5G速度,美国5G还差一点……

2020/10/17
364
阅读需 9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终于,支持 5G 的 iPhone 12 系列手机发布了。

但对于美国用户来讲,这并不代表他们能享受到优质的 5G 体验。要知道,在美国大部分地区,5G 网速只比 4G 网络快一点,有人形容现在的美国 5G 就像在乡间小路开法拉利。

据了解,目前美国 5G 基站数量和 5G 用户数量都远远落后中国。相比之下,中国已经将 5G 网络铺设到珠峰顶上了。

中美之间的 5G 大战,美国看上去已经掉队。

 

技术选择的差别

从技术层面,美国并不落后。但他们似乎点错了科技树,选择了以高通领导的毫米波作为 5G 建设方向。而中国与欧盟则选择了华为领导的 Sub-6GHz。

除了支持自家高通,事实上 Sub-6GHz 频段为美国军用,出于信息安全和信道堵塞的问题,美国企业会主动避开该一频段,迫使他们选择毫米波。

很多人都说毫米波是 5G 的未来,因为相比较 Sub-6GHz 频段,毫米波传输速度快、容量也更大。

以目前华为最快的 5G 基带芯片巴龙 5000 为例,Sub-6GHz 频段下,巴龙 5000 峰值下载速率为 4.6Gbps,而 mmWave(毫米波)频段峰值下载速率高达 6.5Gbps。同时期的高通 X55 基带更是高达 7.5Gbps。

而实际上国内搭载巴龙 5000 的芯片更像是“阉割版”产品,例如麒麟 990 5G 芯片就不支持毫米波频段,下行速率仅为 2.3Gbps,这种明显的速度差距让毫米波支持者对 Sub-6GHz“嗤之以鼻”:如果 5G 速率达不到,何谈体验可言。

其实毫米波的缺点也很明显:高频信号传输距离较短,并且很容易被物体影响,穿透力很差,有时候一片树木就足够阻隔信号。

图 | 左为毫米波,右为 Sub-6GHz

 

如果想让毫米波形成完善的网络覆盖,就必须建立更多的小型基站。而毫米波由于频率高的缘故,本身就很费电,当毫米波基站变多,耗电量随之增加,昂贵的电费对于运营商来说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并且整个网络的规划、建设、维护也更加复杂。这些成本最后都转换到用户的头上。

尽管高通一直强调毫米波技术的高覆盖可以帮助运营商降低成本。但时至今日美国也一直没有完成 5G 网络的建设。

 

频谱资源的竞争

移动通信最核心的资源,是频谱资源。

好比一条马路,占用的车道越多,别人能使用的车道也越少。频谱也是同样的道理,占有的频谱叫做带宽,当总带宽越多,就可以容纳更多用户使用。

实际上可用的频谱资源是十分有限的,通信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频谱的利用效率。

在中国,频谱资源由政府分配给运营商,属于行政划分,三大运营商早就已经划分好频段,剩下的就是大力发展、比拼服务质量。

但欧美这类市场主导的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频谱需要运营商通过拍卖获取。

简而言之,美国运营商要提供 5G 服务,首先必须花费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用于购买频谱。今年初,美国两大运营商 AT&T 和 T-Mobile 为频段的频谱牌照花费了近 20 亿美元。

这部分成本,加大了运营商建设网络和推行普遍服务的难度,最终还会传递给用户。

图 | 只有美国运营商为高频段

尽管美国国防部已计划腾出中低频段,为了 5G 甚至 6G 通信的发展与竞争铺路,但从以往的案例来看,清除频谱占用并释放到民用部门的需要很长时间,几乎降低了美国大面积使用厘米波频段的可能性。2010 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向商用部门开放了 3550-3700MHz 带宽,便于用户使用宽带无线电服务,然而这一频谱共享的进程耗费了 5 年之久。

反观中国,不但已经优先通过 Sub-6GHz 频段完成 5G 部署,更在最近为中国广电发放 5G 牌照,将 700M 频段纳入 5G 发展的频谱资源池,这也是极具战略的一步。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可以通过 700M 频段来低成本地完成 5G 覆盖,再通过中高频段来实现热点地区的深度覆盖,从而更好地兼顾成本和用户体验。

基础建设的差距

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美国与中国的差距同样巨大。

据工信部数据披露,截至 2018 年底,中国 4G 基站总数为 372 万个,超过全球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超 60 万个 5G 基站,多省市提前完成 5G 建设目标。

而美国的基站建设依旧任重道远。单说 4G 基站就不足 30 万个,不到中国的 1/10。而 5G 基站只有 5 万个左右。

图 | 美国现有网络分布

国企的身份,让三大运营商可以充分发挥资源和政策带来的优势,实现通信的普及。

就以"村村通"工程为例,这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农村改造项目涉及电力、交通等方方面面。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全国乡镇的电力、交通、网络都得到了完善地布局,极大地方便三大运营商进行通信产业的渗透和发展。

反观美国,大多运营商为私有企业,以盈利为主,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根本不会顾及美国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础建设落后,也这导致美国通信在推广上很难做到完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很多服务美国农村地区的小运营商都曾大量采用华为设备来部署网络,在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后,这些运营商的业务也已经受到巨大冲击,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 5G 建设。

而在美国城市的 5G 建设上,由于运营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产业与政府难以协调,光纤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 5G 在美国大城市同样进展缓慢。

在降低 5G 成本上,中国也走在了美国前列。

三大运营商选择了与中国铁塔公司合作,通过已有站址实现了 5G 共享,也进一步加快了 5G 建网速度。例如在成都环球中心,三家运营商通过铁塔共建共享模式,仅用了 1 周时间,就完成了 5G 站点配套施工和设备开通工作,较传统宏基站建设模式缩短周期近 60 天,也节省了单站超过 45 万人民币的建设投资和租金。

按照赛迪预计,在未来 5 年,中国将至少建设 1140 万个 5G 基站。这意味着,靠着铁塔共建共享模式,就将为节省千亿级规模的投入。

相比之下,美国各州政府都拥有独立的法律和行政权力,且土地以私有为主,所以美国运营商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无论复杂度、成本还是周期,都会远远难于中国。

 

尾声

回归到本质,中美 5G 上的博弈,目前也是华为与高通在 5G 领域的一场博弈。

在 Sub-6GHz 频段主导 5G 的现在,美国 5G 的确是落后于中国,但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打压华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高通也全力推行自家关键技术。

毫米波也好,Sub-6GHz 也好,对于运营商来说,重要的是盈利,对于消费者来说,哪个好用用哪个,目前 5G 还没进入大规模商用,两家厂商都想用自家技术抢占下全球的 5G 市场。

至于 Sub-6GHz 与毫米波的孰优孰劣,现在谁都没法定论,毕竟中国也在推行毫米波,美国也在发展 Sub-6GHz,新技术终究能弥补旧技术的缺点。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ADAU1452KCPZ 1 Analog Devices Inc SigmaDSP Digital Audio Processor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13.51 查看
PAM8403DR 1 Diodes Incorporated Audio Amplifier, 3.2W, 2 Channel(s), 1 Func, CMOS, PDSO16, SOP-16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0.91 查看
TFA9879HN/N1,157 1 NXP Semiconductors TFA9879 - Mono BTL Class D audio amplifier for portable applications with digital input QFN 24-Pin
$0.38 查看
苹果

苹果

Discover the innovative world of Apple and shop everything iPhone, iPad, Apple Watch, Mac, and Apple TV, plus explore accessories, entertainment, and expert device support.

Discover the innovative world of Apple and shop everything iPhone, iPad, Apple Watch, Mac, and Apple TV, plus explore accessories, entertainment, and expert device support.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镁客网隶属于南京镁一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创新的硬科技领域,以科技媒体为核心,致力于打造硬科技领域的产业服务平台,推动硬科技产业落地,助力传统产业升级。目前已上线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百家号等多个内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