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快充大势所趋
    • 国产快充占上风
    • 苹果应加速追赶
    • 随时快充未来将成常态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在快充时代逆行的苹果

2021/02/18
266
阅读需 10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近日,苹果在最新支持文件中警告不要将iPhone 12和MagSafe配件太靠近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等医疗设备。此消息一出,让iPhone 12用户心里一颤,评论道:要我钱就算了,现在还想要我命。但是想起自己没有心脏起搏器又默默拿起iPhone 12继续玩耍。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文件警告是因为iPhone 12为了兼容更多功能,所以比之前的版本内置了更多磁体,但是磁体本身就对心脏起搏器有一定的影响,只不过是备受瞩目的苹果提醒才引起波动。

苹果首次搭载的MagSafe磁吸充电技术再一次因为热搜走进人们眼前,同时让人们一直备受吐槽的苹果充电技术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快充大势所趋

此前在iPhone 12的发布会上,有两大点引人注目,一是iPhone 12进入了5G时代,iPhone 12的发布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从苹果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苹果的营收达到1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1%,首次突破了千亿美元大关。二是声称为了环保,苹果从iPhone 12起不再搭配充电头。这名义上是打着环保的头衔,但其实还是能够看出是苹果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做出的营销调整。

取消原配的充电器,再来对售价进行调整,紧接着推出与普通充电器价格相当或者略高的快充充电器,相信在“不差钱”的情况下,大多数用户会更偏向于选择快充充电器。这是苹果营销战略的更换,也是为快充暗暗打一波宣传,让受够了“五福一安”的苹果用户眼前一亮,为什么现在快充这么受用户的追捧,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第一,现在进入5G时代,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捷。随着手机支持的功能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更加的电子化,因此用户对于手机续航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小米、oppo和vivo等陆续推出快充功能,将快充作为宣传亮点,引得人们将眼光更多的放在快充身上,没有快充的手机厂商就像失去了竞争优势。

第二,在快节奏时代,人们更多的追求快,人们想要了解时事时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全面的消息,同样的,当人们的手机没电时想要用最短的时间将电量续满,在吃饭都想着2倍速的时代,快充技术的诞生更多的是这个时代的孵化品,因为整个社会在不断加快,手机充电更要快。

在2020年5月发布的《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中显示,到2020年3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达11.56亿人,全网用户月人均单日使用手机时长为7.2小时。长时间的使用手机,再加上朋友圈盛行的时代和短视频的飞速发展,人人都热爱拍照分享生活,相机的使用和视频的观看,大大的消耗了电池的电量,如果没有快充,人们会在等待充电的过程中逐渐焦虑,手机成为必需品后,手机不离身成为了每一个人的习惯。

国产快充占上风

苹果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18w的快充,但是时至今日,苹果的快充也仅达到了20w。相比于小米、OPPO等国产品牌,苹果的快充技术有所落后。其中,小米也展示了100w的快充技术,OPPO发布的125w超闪快充目前也成功量产。

曾经一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展现的就是OPPO的vooc快充技术,对于快充,国产手机跑在苹果的前面,从30w、40w、65w到现在的125w安卓端手机厂商一直在潜心研发快充技术。

目前除了苹果以外,国产手机几乎都有自己的快充协议。快充技术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发热,OPPO的vooc快充技术可以作为教科书级别来学习,采用了低压快充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发热的问题,让人们在充电的时候也能够继续玩手机。

vivo的IQOO也展示过4000毫安电池大小的电池在120w的快充下仅用15分钟就能够将电量从0%到100%充满,相信看到这里苹果用户会再一次投来羡慕的目光,因为就算苹果的充电达到了20w,iPhone 12的电量充满也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

从2014年OPPO的vooc闪充技术开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国产的快充技术就从30w到了125w,能够看得出国产快充技术进步非常的快。苹果用户在2019年还在忍受“五福一安”的痛苦时,国产手机早已经带领用户在快充的世界里自由的飞翔了。

苹果应加速追赶

没有亮眼的快充技术,人们自然把眼光放到了电池身上,苹果用户对苹果的电池依旧有许多槽点,主要就是在于苹果的电池续航上,即使不怎么使用手机,苹果用户还是需要每天对手机进行一到两次充电。据数据显示,美国用户更换手机的周期平均为33个月,而苹果用户更换手机的周期平均为18个月。

共享充电宝诞生后,不少人调侃这是为苹果用户量身定做的伟大创造,在那之前,相信大家都有看到身边的苹果用户几乎都会有随身带着充电宝的习惯。苹果在快充不占上风,电池容量也成了硬伤。再看看优秀代表安卓,在交出125w快充的优秀答卷后,电池容量还能达到4000毫安。

苹果一直想要通过节约成本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利润,取消配备充电器是一方面,缩小电池容量也是一方面。在诺基亚按键手机时代,一次充电可以使用三四天甚至一周,但是那时候没有抖音、微信、微博等,人们网上冲浪的时间较短,因此电池容量小并不影响人们的生活。

但是现在时代不同,需求不同,苹果需要拿出更好的技术或者更大的电池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不然少了一环优势的苹果就可能少了一批坚定选择的用户。

随时快充未来将成常态

苹果4带我们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安卓带我们进入充电五分钟,快活两小时的时代,能够看出科技的进步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目前我们生活离不开手机来,手机在不断的更新迭代,同样需要伴随着更新的是充电技术。

125w的快充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惊喜,这成就也是各大品牌手机在研究快充技术的摸爬打滚中取得的成绩,照这样的势头看下去,我们相信200w的快充指日可待。但随着人们对于电量的需求提高,但是又不愿意携带笨重的充电器,所以背夹充电宝,充电插座等产品不断面世。

前段时间,武汉的江汉路上有一座路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那是一座可以充电的路灯。只要手机支持无线充电的用户将手机放上去就能够进行充电,路灯也能为手机充电了还有什么不可以呢,相信到将来,几乎所有手机都配有无线充电功能,路上会有充电桌出现,只需要将手机放上去就能进行充电,也有可能在未来的各种桌子上都会配有充电功能。

手机巨头苹果的快充短板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突破,但是他的短板正好是国产手机的优势,并且将这一优势发扬光大,但是目前苹果看起来丝毫不慌,甚至有种“别人笑我太落伍,我笑他人看不穿”的自信。不可否认,快充仍是大势所趋,无论是面对用户的吐槽还是对手的压力,苹果都需要投入更多的心血在研究快充技术上,毕竟20w和125w的差距还是有些远。

从苹果本季财报来看,苹果本季度的总收入远超于市场预期的1021亿美元,同样利润大幅超出市场预期283亿美元达到335亿美元。苹果用户一边吐槽“五福一安”,一边又在购买手机时毫不犹豫选择苹果,这种爱恨交错的感情实在令人不解,或许是看中苹果的研发实力,或许是深陷ios系统,或许是爱上苹果的外观等。

但不论如何,升级充电技术必然是苹果始终逃不开的一个选择。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TFP401APZP 1 Texas Instruments 165-MHz TMDS DVI receiver/deserializer with HSYNC & Panelbus™ integrated circuit 100-HTQFP 0 to 70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10.93 查看
SSM2166SZ 1 Analog Devices Inc Complete Microphone Conditioner with Variable Compression & Noise Gating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7.22 查看
TLV320AIC3110IRHBR 1 Texas Instruments Low-Power Audio Codec With 1.3W Stereo Class-D Speaker Amplifier 32-VQFN -40 to 85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4.6 查看
苹果

苹果

Discover the innovative world of Apple and shop everything iPhone, iPad, Apple Watch, Mac, and Apple TV, plus explore accessories, entertainment, and expert device support.

Discover the innovative world of Apple and shop everything iPhone, iPad, Apple Watch, Mac, and Apple TV, plus explore accessories, entertainment, and expert device support.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多家公司创始人。FT中文网,福布斯等全球知名媒体专栏作者,出版了《O2O冷思考》《新零售实战》等书籍。曾先后四次从事团购、购物分享、社交、媒体等领域创业,目前公司旗下业务涵盖新媒体、金融科技、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