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DRAM 存储产业充满血腥,中国发展恰逢其时

2019/09/18
135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2018 年,全球 DRAM 市场规模为 1000 亿美元,其中三星、SK 海力士、美光三大巨头市场占有率超过 90%,呈现寡头垄断态势。时值三大 DRAM 供应商垄断市场多年,价格飙升,居高不下;即使价格波动,比起以前 DRAM 价格一天崩跌 30%,现在一季下不足 10%。对系统厂商来说,真可谓天下苦秦久矣。
 
中国是一个半导体存储器的消费大国,消费了全球接近 50%的存储器产能。但目前国内相关技术积累薄弱,自给能力基本为零,完全失去控制能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后,在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大陆迎难而上,开启对 DRAM 的战略布局,力争在这一高端产业上有所作为。就国家层面来讲,如何切入该行业,切入的力度和规模有多大,这需要有一个清晰的产业定位。
 
2016 年立项的合肥长鑫已累计投入 25 亿美元研发费用,并投入巨资建成大陆第一座 12 英寸 DRAM 存储器芯片制造厂,技术和产品研发有序开展,并已持续投入晶圆超过 15000 片,目前其 8GB LPDDR4 产品经客户测试后,指标符合要求,预计年底量产;福建晋华通过和联电的合作,本已取得了相关技术,但由于和美光的诉讼,遭遇美国禁运,目前处于设备维持运转阶段;紫光集团于 2019 年 6 月 30 日宣布重启 DRAM 计划,组建 DRAM 事业群,委任刁石京为 DRAM 事业群董事长,高启全(Charles Kau)为 DRAM 事业群首席执行官(CEO),并于 2019 年 8 月 27 日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在重庆两江新区发起设立紫光国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 DRAM 存储芯片制造工厂。
 
由于高投入、高风险性、长期性和超大规模等行业特点,回顾国际上其他地区的发展历史和经验,发展 DRAM 存储器产业一定是国家战略。尽管 DRAM 产业发展之路必将布满荆棘,但不管如何,中国大陆必定要拥有自身的 DRAM 制造能力。
 
一、血腥的 DRAM 存储产业 
1966 年,IBM 公司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Thomas Watson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人员时年 34 岁的罗伯特·登纳德(Robert Dennard)博士提出了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来制作存储器芯片的设想,同年研发成功 1T/1C 结构(一个晶体管加一个电容)的 DRAM,并在 1968 年获得专利。
 
自 1966 年至今已经过去 50 年,DRAM 市场累计创造了超过 1 万亿美元产值。企业间掺杂着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杀。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台湾的企业,怀揣巨额资金,高高兴兴地冲杀进来,却大都丢盔弃甲黯然离开。包括开创 DRAM 产业的三大巨头在内的无数名震世界的产业巨头轰然倒地;英特尔、德州仪器和 IBM,也分别在 1985 年、1998 年和 1999 年,凄惨地退出了 DRAM 市场。
 
DRAM 存储产业发展的道路充满血腥味,大鱼吃小鱼是毫无商量的余地。下面简单回顾一下 DRAM 的血腥史。
 

全球 DRAM 厂商历史变迁
 

2009 年前的 DRAM 产业版图仍是战国纷争时期,全球 DRAM 供应商近 10 家,每一家都在豪赌,拼命盖厂扩充产能,然供需反转之际,价格有如自由落体般直线下滑,欧洲唯一 DRAM 玩家奇梦达(Qimonda) 在 2009 年宣告破产,黯然离场;2012 年,日本唯一 DRAM 供应商尔必达(Elpida),搞“假破产”游戏,想逼迫债务银行,最后变成“真倒闭”。
 
也许奇梦达和尔必达的破产倒闭种下了今日全球 DRAM 产业寡占市场的原因。
 
1、美国篇
 
1969 年位于加州的先进内存系统公司(Advanced Memory System Inc.)正式推出首款商业化 1K DRAM,其首个客户是霍尼韦尔(Honeywell)。
 
1970 年英特尔推出首款可大规模生产的 1K DRAM 芯片 C1103,使得 1bit 只要 1 美分,从此开创了 DRAM 时代。1972 年,C1103 成为全球最畅销的半导体芯片,基于此英特尔成为一家拥有 1000 名员工,年收入超过 2000 万美元的公司;到 1974 年,英特尔占据了全球 82.9%的 DRAM 市场份额。
 
1971 年德州仪器(TI)采用重新设计的 3T1C 结构,推出了 2K DRAM 产品,1973 年推出成本更低、采用 1T1C 结构的 4K DRAM,成为英特尔的强劲对手。
 
1969 年从德州仪器离职的工程师创办的莫斯泰克(Mostek)提出了 CPU 和 DRAM 集成的方案,并在 1973 年推出了针脚更少的 4K DRAM,凭借低成本,在内存市场取得优势;1976 年公司推出了采用双层多晶硅栅工艺的 MK4116,容量提高到 16K,一举击败英特尔,占据了全球 75%的市场份额,到 1970 年代后期,莫斯泰克一度占据了全球 DRAM 市场 85%的份额。
 
1978 年莫斯泰克的 4 名离职员工创立了美光,1981 年自有晶圆厂开始投产 64K DRAM。
 
1985 年被 DRAM 折磨得遍体鳞伤的英特尔宣布退出 DRAM 市场;德州仪器在 1998 年将存储业务甩卖给美光后伤心地离开;1999 年 IBM 将合资工厂出售给东芝后,凄惨地退出了 DRAM 市场。
 
进入 2010 年代,美光成为美国硕果仅存的一家存储器公司。
 
2、日本篇
 
1970 年代的王者当属美国 DRAM 厂商无疑,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所以注定有一些东西远远地离我们而去。1980 年的日本发力了,美国悲伤了。
 
1971 年 NEC 公司推出了日本首个 1K DRAM 芯片,好像是紧追英特尔。但技术实力和产品性能与美国有着巨大差距,美国进入 VLSI 时代,日本还停留在 LSI 时代。
 
为攻破技术壁垒,1976 年,由日本通产省牵头,以日立(Hitachi)、三菱(Mitsubishi)、富士通(Fujitsu)、东芝(Toshiba)、NEC 五大公司作为骨干,联合通产省的电气技术实验室(EIL)、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综合研究所和计算机综合研究所,组建“VLSI 联合研发体”,投资 720 亿日元(其中日本政府出资 320 亿日元),攻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DRAM 的技术难关。1980 年,日本 VLSI 联合研发体宣告完成为期四年的“VLSI”项目,研发的主要成果包括各型电子束曝光装置,采用紫外线、X 射线、电子束的各型制版装置、干式蚀刻装置等,各企业的技术整合,保证了 DRAM 量产良率高达 80%,远超美国的 50%,构成了压倒性的总体成本优势,奠定了当时日本在 DRAM 市场的霸主地位。
 
于是,日本存储企业趁胜追击挑起价格战,DRAM 芯片从 1981 年的 50 美元降到 1982 年的 5 美元。1984 年,日本 DRAM 产业进入技术爆发期,通产省电子所研制成功 1M DRAM,三菱发布 4M DRAM 的关键技术,日立开始采用 1.5 微米工艺生产 DRAM,1986 年东芝 1M DRAM 月产能超过 100 万片。
 
日本厂商疯狂冲击美国市场,美国 DRAM 厂商招架不住节节败退,1986 年日本厂商在世界 DRAM 市场所占的份额达到了 80%。
 
由于未能把握消费级 PC 时代,加上美国限制,1990 年代初日本 DRAM 达到顶峰后,市占份额急速下滑,走向了衰落的开始。1999 年,日立和 NEC 合并了他们的 DRAM 业务,成立了尔必达存储器,富士通也从面向大型机的 DRAM 业务中撤出。2001 年东芝将 DRAM 业务卖给了美光科技。2003 年,三菱电机的 DRAM 业务被尔必达吸收。
 
随着 2012 年尔必达的破产被美光收购,日本仅有的一家 DRAM 企业也不复存在。
 
3、韩国篇
 
进入 90 年代,存储器市场的迅速增长,日美两国的竞争,快速拉高了对技术、资金的要求。日本的胜出也让韩国人明白,后发追赶者势必要通过企业和政府的通力合作才能成功,否则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将成为炮灰。
 
韩国聪明地借鉴了日本模式,举全国力量发展核心技术。韩国政府在 1975 年公布了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六年计划,强调实现电子配件及半导体生产的本土化。这无疑为未来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6 年 10 月韩国政府执行“VLSI 共同开发技术计划”,韩国政府出资,由韩国电子通信研究所牵头,联合三星、LG、现代三大集团以及韩国六所大学,联合攻关 DRAM 的核心技术。随后三年内,该计划共投入 1.1 亿美元,政府承担 57%的研发经费。
 
经由该计划,韩国 DRAM 企业开始从仿制、研发走向自主创新。1983 年在美光和 CITRIX 的支持下,三星完成 64K DRAM 研发,1984 年量产,落后美国差不多 10 年;1988 年三星完成 4M DRAM 研发,仅比日本晚 6 个月;1992 年三星完成全球第一个 64M DRAM 研发;1994 年三星将研发成本提升至 9 亿美元,1996 年三星完成全球第一个 1GB DRAM(DDR2)研发。至此,韩国企业在存储芯片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跑者地位。
 
在美国的帮助下,1992 年,韩国三星超越日本 NEC,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 DRAM 内存制造商,并在其后连续蝉联了 27 年世界第一。
 
1999 年韩国现代半导体与 LG 半导体合并,2001 年从现代集团完成拆分,将公司名改为海力士(Hynix Semiconductor Inc);金融危机时,海力士陷入破产边缘,好在韩国财团的帮助和中国无锡的无私支持,加上 SK 的金援,海力士活下来了,并于 2012 年更名 SK 海力士。
 
目前,韩国持续在存储芯片领域发力,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一存储芯片生产大国的地位。目前全球三大存储器公司,韩国独占两席。
 
4、中国台湾篇
 
芯思想公众号 8 月曾发布《大陆存储发展要避免重蹈中国台湾存储产业失败覆辙》一文,对中国台湾 DRAM 产业失败的原因有个初浅的讨论。

说到中国台湾的存储器发展史,可以追溯到 1983 年。茂矽和德碁(宏碁和德州仪器合资)被看作是中国台湾存储行业的起步标杆。
 
1990 年,中国台湾启动了“次微米制程技术发展五年计划”,但由于中国台湾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只图快进快出,靠购买技术授权、制程设备来快速扩充产能、赚快钱的经营模式。
 
回顾中国台湾 DRAM 产业三十年发展之路,从逐步放弃自主研发,到完全依赖外国企业技术授权,再到代工模式遭遇金融危机重创,加上各大 DRAM 企业的技术授权不同,且各有盘算,无法形成统一体,最终落得满盘皆输。
 
2007 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2013 年茂德破产,力晶被迫转型晶圆代工躲过破产命运,华亚和瑞晶被近出售给美光,中国台湾几大玩家全军覆没,只留下南亚在苟延残喘。
 
5、欧洲篇
 
欧洲的飞利浦、西门子意法半导体都曾涉足 DRAM 产业,都是和美资合作,但命运各不相同。
 
西门子(Siemens)的 DRAM 合作伙伴包括 IBM 和摩托罗拉(Motorola),先后成立多个合资工厂生产 DRAM;1999 年分拆半导体部门成立英飞凌(Infineon);2006 年英飞凌将存储业务分拆成立奇梦达(Qimonda),2007 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2009 年奇梦达破产。当年全球第二大存储芯片公司仅仅存活了三年就灰飞烟散了。奇梦达虽然 已经成为过去,但是现在却成了香勃勃,其专利可望成为中国存储产业翻盘的利器。
 
飞利浦(Philips)在 1994 年与 IBM 合资设立 SubMicro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ies GmbH,生产 4M DRAM,并获得 IBM 的 16M DRAM 技术授权。但在 1998 年 IBM 退出 DRAM 市场后,飞利浦及时退出了 DRAM 产业。
 
目前,只有三星电子、SK 海力士和美光科技,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在 DRAM 市场呼风唤雨,数钱数到手抽筋。
 
二、中国发展 DRAM 恰逢其时
 
1、中国发展 DRAM 的储备
 
1956 年 1 月,中国政府提出“向科学进军”,国务院制定科技发展 12 年规划,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半导体科学,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首先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培训班,请回国的半导体专家黄昆、吴锡九、黄敞、林兰英、王守武、成众志等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造技术和半导体线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共同培养第一批半导体人才,如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阳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晶集团总工程师许居衍,原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等。

1963 年中央政府组建第四机械工业部,主管全国电子工业。此后,中国电子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上海和北京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南北两大基地。
 
1975 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研究小组完成硅栅 NMOS、硅栅 PMOS、铝栅 NMOS 三种技术方案,在 109 厂采用硅栅 N 沟道技术,生产出中国第一块 1K DRAM。比美国、日本要晚五年,但是比韩国、中国台湾要早。那时韩国、中国台湾根本就没有电子工业科研基础。
 
1978 年中科院半导体所成功研制 4K DRAM,1979 年在 109 厂量产成功;1981 年中科院半导体所研制成功 16K DRAM(比韩国晚两年);1985 年中科院半导体所研制成功 64K DRAM(比韩国晚一年);1993 年无锡华晶制造出我国第一块 256K DRAM(比韩国晚七年)。
 
1991 年成立的首钢 NEC,1995 年开始采用 6 英寸 1.2 微米工艺生产 4M DRAM(后来升级到 16M);华虹 NEC 在 1999 年 9 月开始采用 8 英寸 0.35 微米工艺技术生产当时主流的 64M DRAM 内存芯片,由于市场环境恶化,2004 年开始转型晶圆代工,退出了 DRAM 产业。NEC 在中国的两大 DRAM 合资项目最终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半导体存储器制造人才。
 
进入 21 世纪,中芯国际 2004 年建成在北京建设中国第一座 12 英寸晶圆厂(Fab4),2006 年才大规模量产 80 纳米工艺,为奇梦达、尔必达代工生产 DRAM。2008 年由于中芯国际业务调整,完全退出了 DRAM 存储器业务,中国大陆也就完全退出了 DRAM 存储器业务。
 
2006 年,海力士与意法半导体合资的 8 英寸和 12 英寸产线正式投产 DRAM,目前已经成为 SK 海力士在全球最大的 DRAM 生产基地。同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产线工程师。
 
2006 年,武汉新芯成立,和中芯国际签订了托管协议,由中芯国际给予武汉新芯以包括生产技术和人才在内的援助。最初决定生产 DRAM,孰料工厂还未完工,就遭遇全球 DRAM 价格崩盘。武汉新芯果断放弃 DRAM 生产,而是转向 NOR 闪存产品。2008 年 9 月,武汉新芯牵手飞索半导体(Spansion)半导体。其后飞索半导体向武汉新芯转移 65nm、43nm、32nm 相关生产工艺及技术,武汉新芯成为飞索半导体的重要生产基地,为其提供 NOR Flash 产品代工。2016 年在长江存储入主后,适时进行了 DRAM 的研发。

 
2009 年被浪潮集团收购德国奇梦达西安设计公司成立西安华芯,保住了一个从事 DRAM 设计十年以上的工程师团队;研发团队拥有从产品立项、指标定义、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到硅片、颗粒、内存条测试及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全方位技术积累,所开发 DRAM 产品工艺技术包括从 110nm、90nm、80nm 和 70nm 的沟槽技术到 65nm、46nm、45nm 和 38nm 的叠层技术;目前正在进行 25nm 代的产品开发。现在成为紫光存储的一部分。
 
2015 年 8 月武岳峰创投收购利基型存储 IC 设计公司美商矽成(ISSI),矽成产品以中低密度 DRAM、EEPROMSRAM 为主,应用范畴多在汽车、工业、医疗、网路、行动通讯、电子消费产品,矽成主要致力于 95 纳米与 65 纳米产品设计与研发,是存储芯片国产替代进程中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即将并入北京君正。
 
2、中国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我国目前已经具备技术和人才基础来进行 DRAM 存储器技术的开发。我国现在虽然没有 DRAM 产业,因为有过 DRAM 大规模代工的经历,有工艺基础,储备了相当多的制造基础人才。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 DRAM 的技术落后于逻辑工艺。以往都是 DRAM 带领工艺的进步,逻辑再跟上。现在台积电已经开始量产 5nm 产品,而 DRAM 工艺还停留在 1Xnm 阶段。
 
目前国内中芯国际和华力微已经掌握了 2Xnm 和 1Xnm 的量产技术,掌握了 CMOS 在 1Xnm 的器件工艺技术及先进金属互连技术,已经和目前最先进的 DRAM 工艺相当。
 
更主要的是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都有相当的 DRAM 存储技术和工艺的积累。

3、人才问题
 
进行 DRAM 开发,只需攻克存储器电容的形成技术。由于奇梦达的破产,尔必达、华亚、瑞晶并入美光,加上中国台湾 DRAM 产业的萎缩,国际上有相当可用的人才进行该项技术突破。

三、中国发展存储的建议 
考虑目前国际、国内存储器行业的现状,中国应该以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以产品为突破,以建立 IDM 企业为目标,统筹规划,坚持长期投资,直到成功。
 
中国进入存储器产业的考量有三,一是市场规模庞大,二是没有市场价格发言权,三是信息安全战略。三个因素,解决方案不一。但如果要想根本解决信息安全,中国只有实施技术创新、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国家战略。
 
在战略层面,要中央统筹,整合各方资源。首先大力招募高端技术人才,通过技术授权或者技术转移,筹建一条成熟的 DRAM 生产线(比如 30-50nm 工艺),在引进、吸收现有的成熟技术基础上,集成创新实现自主开发,逐步追赶先进工艺,直到超越。假如不能取得技术授权引进,自主开发也完全可行,只是所需时间会更长些。

其次积极布局新型存储器技术研究和开发,对目前的几个新技术包括 RRAM、MRAM、PRAM 等均应投入资金和人才研究,而不要停留在讨论那种技术未来可能胜出。只要能量产,总有用武之地。

在资金层面,必需坚持持续、长期、大量的投资。如果我国定位于超越第一集团,扮演市场的领导者角色,需要达到 30%左右的市场份额。对于 DRAM 存储器来说,目前的全球月产能接近 200 万片,也就是需要拥有 6 条月产 10 万片 12 英寸晶圆生产线。实现月产能 60 万片,先进 DRAM 晶圆厂的投资费用估计在 1000 亿美元左右,考虑现有技术的授权和吸收,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总投资应该接近 1500 亿美元,并且这个投资是连续的、长期的。

 
在政策方面,由政府引导积极推进国产化战略,加大信息产业整机和芯片的国产化率,真正实现安全可控。通过税收调控,引导和鼓励存储器产业的投融资,构建良好的产业环境。

在市场方面,国内的市场非常巨大,每年本地市场最少要消耗 300 亿美元的 DRAM 芯片。在如此巨大的市场推动下,将能很好的发挥上下游的优势,改变目前 DRAM 国外垄断造成的被动局面。

只要肯登攀,事上无难事。希望国内存储界不要只是打嘴仗,要沉下心来,加强自主研发,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 DRAM 发展之路。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PIC32MX795F512L-80I/PT 1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32-BIT, FLASH, 80 MHz, RISC MICROCONTROLLER, PQFP100, 12 X 12 MM, 1 MM HEIGHT, LEAD FREE, PLASTIC, TQFP-100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9.74 查看
AT89C51RD2-SLSUM 1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IC MCU 8BIT 64KB FLASH 44PLCC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7.41 查看
DS3234SN#T&R 1 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 Real Time Clock, Non-Volatile, 1 Timer(s), CMOS, PDSO20, 0.300 INCH, ROHS COMPLIANT, SOP-20
$8.47 查看
德州仪器

德州仪器

德州仪器 (TI) 设计和制造模拟、数字信号处理和 DLP 芯片技术,帮助客户开发相关产品。从连接更多人的经济实惠的手机到支持远程学习的教室投影仪到可信度、灵活度和自由度更高的修复器械 - TI 技术均采用了新的理念,产生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德州仪器 (TI) 设计和制造模拟、数字信号处理和 DLP 芯片技术,帮助客户开发相关产品。从连接更多人的经济实惠的手机到支持远程学习的教室投影仪到可信度、灵活度和自由度更高的修复器械 - TI 技术均采用了新的理念,产生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芯思想semi-news”微信公众号主笔。非211非985非半导体专业非电子专业毕业,混迹半导体产业圈20余载,熟悉产业链各环节情况,创办过半导体专业网站,参与中国第一家IC设计专业孵化器的运营,担任《全球半导体晶圆制造业版图》一书主编,现供职于北京时代民芯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计划部。邮箱:zhao_vincent@126.com;微信号:门中马/zhaoyuanc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