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01、两个“不安分”的年轻人因汽车雷达而结缘
    • 02、从车载转向工业应用领域 幸运成为“吃螃蟹的人”
    • 03、工业与消费齐头并进 开启毫米波雷达应用的“新天地”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两个“不安分”的年轻人,开启了毫米波雷达应用“新天地”

2022/09/08
5060
阅读需 11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张通社 zhangtongshe.com

主笔:饶书馨

编辑:孟竺

一圈圈向外扩散的蓝色圆环,象征着雷达不断发出的电磁波,圆环的1/4被分离出来,涂成了青色,寓意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就是鲸目科技的logo。谈及公司为何命名为“鲸目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李立笑着说,“鲸鱼通过声波去感知外界,与雷达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希望公司未来也能够像鲸鱼一样,在浩瀚海洋中以王者的姿态遨游。”

这是一家主攻毫米波雷达的科技企业,成立仅仅3年时间,先后获得了上市公司英恒科技和张江集团旗下张江科投数千万元的投资,在一众同行中显得十分亮眼。

近日,张通社走进鲸目科技,专访了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寰宇和李立,这两位年轻的创始人身上,隐藏着怎样的“创业密码”?

01、两个“不安分”的年轻人因汽车雷达而结缘

王寰宇和李立的创业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两颗年轻“不安分”的心,在同一家企业相遇,也同样与汽车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碰撞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创业火花。

▲鲸目科技联合创始人 王寰宇

王寰宇是个十足的技术派。2012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后,他先后就职于上海富士通研发中心、华域汽车等大型企业,在此期间,在雷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雷达开发经验,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内第一款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并量产到前装的车载毫米波雷达核心算法工作,也曾负责国内首个L3自动驾驶产品的工程化与产业化,且性能已超过同期全球市场的标杆产品。

▲鲸目科技联合创始人 李立

李立则是个业务派。从华东理工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先后就职于LG电子、泰科电子、延锋内饰、华域汽车等大厂。在大厂中的辗转中,他身上的“不安分”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十余年的工作履历中,他先后负责了供应链、产业链和供应商等方面的管理和开发,积攒了极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在延锋工作期间,他主导了公司核心供应商在武汉从建厂、建立供应链到量产等一系列运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公司运营经验实打实地体验了一把“创业”的成就感:从0到1,从无到有。

两个年轻人志趣相同,因毫米波雷达结缘。一个深耕雷达技术,一个擅长市场运营。作为毫米波雷达最早一批从业者,他们对毫米波雷达有着特殊的感情,也对行业的发展具备独特的“敏锐度”。2019年,他们嗅到了毫米波雷达的创业机会。在国企日复一日“单调如水”的生活,让他们“不安分”的心开始蠢蠢欲动,内心创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他们选择从大厂辞职,独立创业。于是,专注于毫米波雷达的鲸目科技,就这样诞生了。

02、从车载转向工业应用领域 幸运成为“吃螃蟹的人”

2014年开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车载毫米波雷达开始进入了创业者的视野。彼时市场上的核心玩家主要还是国内外“大厂”,不过身在其中的王寰宇和李立很是看好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更为幸运的是,后来的鲸目科技核心技术团队正是来自国内头部汽车集团,曾成功研发出满足前装量产要求的24G与77G车载毫米波雷达。

到了2019年,国内的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0亿元快速增长至60多亿元,创业时机已经成熟,两位创始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毫米波雷达事业中。

但是,车载毫米波雷达经过几年不断地更新迭代,已然朝着“高集成度”的方向发展而去。车载毫米波雷达的雷达天线,已经逐渐被芯片所取代,研发难度也已经大大降低,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好不容易获得相关项目后,却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项目交付严重受阻。从得到到失去,也就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而已。

而鲸目科技,却机缘巧合,打开了另外一个全新的赛道:将毫米波雷达应用到风力发电和智能电网领域。

李立表示,将毫米波雷达应到风力发电和智能电网领域充满了故事性和偶然性。一开始是行业的“贵人”帮忙推荐,觉得鲸目团队应该可以解决客户的痛点,所以介绍过去尝试,好在团队确实非常给力,不负众望,最终做出来的每款产品都达到了甚至超越了客户的预期。

“我们成为了那个吃螃蟹的人。”

李立笑言,因为鲸目为客户做的每一款产品都是这个领域的创新应用。

03、工业与消费齐头并进 开启毫米波雷达应用的“新天地”

初尝失败的鲸目科技选择了果断转型,为公司博得了一线生机。现在的鲸目科技带着成熟的毫米波雷达技术,将业务的核心发展方向定在了智能电网领域。公司积极发挥自身在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多传感器与雷达技术的融合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雷达技术的融合,不断推出适用于在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医疗以及消费级市场中不同场景的雷达感知系统。目前公司核心业务方向进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智能电网是鲸目科技业务核心发展方向,公司明确提出致力于做强、做深电网智能感知系统,构建智能电网方向的核心产业生态,满足智能电网领域多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需求。目前公司已经与国家电网相关科研单位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合作。

“电网智能化、数字化是国家明确的发展方向之一,我国每年在这领域投入了超过千亿的资金。感知系统作为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必然需求。如此庞大的市场以及电力巡检、智能化运维等方向明确的需求痛点,将智能电网传感方向作为公司的核心主业,是鲸目科技不遗余力、排除万难也要完成的使命。”——李立

经过两年的发展,鲸目科技已经在智能电网的发电、输电等多个环节实现了系列产品的订单交付,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创新。比如,公司是国内首家提出利用毫米波雷达进行风机“扫塔”风险预警的企业,公司净空预警系列产品已积累数千小时的运行数据,极大降低叶片运行过程中“扫塔”风险,同时通过控制系统功能升级,可以实现机组降低安全冗余,进而主控可更新控制策略提升发电效率,解决了行业痛点。

▲  风电净空预警雷达系统

然而,成绩的背后,鲸目科技团队经历了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可以说,每一产品的成功应用,都是团队用双脚丈量出来的成果。

初入电力市场之时,团队从零开始,考取电工证、登高证,进入深山、荒漠大戈壁,在严寒酷暑的天气中,攀爬高达一百余米的风机、铁塔,以安装产品,进行测试。“95后”的测试团队不畏困难、吃苦耐劳,技术团队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

“我们每个人都爬过风机和铁塔。”——李立

放弃了“大厂”的优渥待遇,王寰宇和李立为了创业,为了产品的测试和应用,和测试团队一同考下了电工证和登高证。

早在创业之初,王寰宇和李立就曾设想过,毫米波雷达未来的应用方向,绝不止车载领域,毫米波雷达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应用范围必然十分广泛,无论是工业领域还是消费生活领域,都会有它“大展拳脚”的空间。

一脚踏入工业领域之后,王寰宇和李立也在积极寻找消费领域布局的契机。没想到,机遇竟然“送上门”了!

因为出众的技术能力,团队的名气慢慢“打出去”了。一个偶然的契机,同样怀揣着“为客户解决问题”的目标,鲸目科技将毫米波雷达应用到两轮车上,市场反馈良好,也获得了客户的认可。这也像一束光,让王寰宇和李立看到了还未被开拓的广阔消费类市场。他们在激动之余,迅速抓住了这一机会。

鲸目科技也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功,智能电网和消费领域的成功给了他们前进的底气。目前,在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产品的应用领域已经涉及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医疗以及更多的消费级应用市场。

他们相信,在未来的工业领域和消费领域,都有着广袤的、未被开发和踏足的空间,他们也已经预想到,未来毫米波雷达在生活方方面面应用的场景。无论是养老领域监测老年人生命体征,在智慧养老中的各种应用,还是在智能路灯、智能道路、智能农业、智慧办公、智能家居等领域,都将拥有毫米波雷达的一席之地。

毫米波雷达,正在从最初的车载领域一点点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能够触碰和感知到的每一个角落,而鲸目科技,也正在为此而不断努力着。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KTY82/150,215 1 NXP Semiconductors KTY82_SER - Silicon temperature sensors TO-236 3-Pin
$0.82 查看
OPB606A 1 TT Electronics OPTEK Technology Diffuse Photoelectric Sensor, 2.79mm Min, 2.79mm Max, 0.50mA, 1-Channel, Rectangular, Through Hole Mount, ROHS COMPLIANT PACKAGE-2
$1.69 查看
MPX2200D 1 Motorola Semiconductor Products Peizoresistive Sensor, Differential, 0Psi Min, 29Psi Max, 0.25%, 0-40mV, Round, Through Hole Mount, UNIBODY PACKAGE-4
$21.29 查看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公众号:张通社;源于张江,联通创新,服务社会!张通社以链接每一家科技企业为目标,以数据为驱动,为地方政府、科技园区、投资机构、银行、券商、律所、会所、知识产权等企业服务机构第一时间提供科技企业的需求信息,解决科技企业与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