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4|回复: 0

[经验] 检测新手不用愁,这份工业内窥镜实操程序快收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20 14:32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1-7-28 16: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工业内窥镜是采用光学或视频成像技术的远程目视检测设备,能够捕获被检对象内部的影像并以光学影像或数字化视频的方式呈现在检测者眼前,实现了人眼不可见区域的“可视化检测”。工业内窥镜的这种特点,使其在工业检测领域则成为设备和管道的内窥检测“医生”。工业内窥镜应用广泛,但是由于价格不菲,让很多检测新手望而却步,不知该如何使用,本文为您总结工业内窥镜实操程序,帮助您快速上手使用。

    20201126_1.png

    1. 了解待检工件的内部结构特点、检测具体内容、位置。这里要特别提醒您正确选择检测通路,因为工业内窥镜的探头需要送达计划检测区域,才能发挥代替人眼进行针对性检查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腔体结构,内部很空旷,但是探头却未必能够轻松进入。建议选择预留手孔、部件连接缝隙、可以开启的盖结构等,如果有多个可选择的,建议选择距离计划检测区域近的,这样可以节省探头送入和撤出的时间与难度。同时提醒您注意,孔洞的内径要与可供选用探头的直径相适应,探头直径应略小于孔洞内径,以保证探头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2. 准备检测设备。从设备箱中取出工业内窥镜,如果是各个部件分离的状态,需要按照安装要求进行连接,检查供电的电源电压是否稳定等。

    3. 选择合适的探头,并采用正确方式安装固定。现阶段很多品牌都支持灵活更换探头,因此在第一步进行现场勘测后,基本明确了探头的直径和长度等参数,这时可以选择相应规格和功能的探头并正确安装;另外,还有镜头,也要选用适宜焦距、视野的,以方便聚焦并得到清晰图像。注意探头和镜头都要安装到位,特别是镜头位于探头前端,如果不安装牢固,可能发生镜头卡阻掉落的尴尬情况。以下是韦林工业内窥镜MViQ配置的可更换探头的示意图,不同品牌或产品有一些差异,仅供参考。

    20210621_2.png

    4. 打开电源开关,等待内窥镜系统自检完毕。

    5. 送入探头。将内窥镜探头从预选手孔或通道送达计划检测区域,不要尝试一步到位,要采用边进边退的方式耐心送入,确保探头顺利到达指定部位,避免意外损伤探头。

    6. 对计划检测区域实施检测。检测过程中注意调整探头的导向和导向步长,如果照明亮度不合适,可以尝试手动调节,像韦林工业内窥镜的视频检测产品,具有自动调节照明强度的功能,可以免去您手动调整,简化操作。随着探头调整发现疑似缺陷部位时,可以采用导向微调模式,仔细观察局部区域,可以抓拍静态照片,放大观看,也可以录制视频,以确认缺陷的性质和种类。此外,还可以测量缺陷的尺寸, 例如裂纹长度,这对于定期监测裂纹发展状况提供数据支撑。

    7. 检测完毕应缓慢退出探头。如发生探头被卡住的情况不能生拉硬拽, 以免损坏工件或探头,可以转换思路迂回解决问题,例如,考虑从其他探孔伸入另外一个带有机械手的探头,帮助缓解卡阻状况。如果一旦发生镜头卡落的意外情况,可以使用机械手工具将镜头取出。

    8. 检测完毕的收尾工作也不容小觑,包括:及时正确地清洁探头、整理仪器、整理工作现场。此外,还应重视对检测图像的分析处理,包括添加注释、编号等,也可以与此前的检测信息进行比较,判断缺陷的发展状况,并编写检测报告。其实工业领域的检测往往是很长期的事情,每一次检测结果都可能为下一次检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所以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次的检测记录都是有必要的。

    检测新手不用愁,这份工业内窥镜实操程序快收藏。由于现阶段工业视频内窥镜的应用更为广泛,所以本文提供的上述实操程序主要是针对工业视频内窥镜的,如果您使用的是直杆镜或者光纤内窥镜,那么主体流程是类似的,更多细节或差异您可以参考内窥镜产品自带的使用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5-16 03:32 , Processed in 0.119666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