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31|回复: 0

【科普】民航维修中的目视检查技术(VI)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6-20 14:32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2-1-25 13: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VI是Visual Inspection 的缩写,中文含义是目视检查,是一种通过目视观察来寻找缺陷、排查故障的检测手段。在很多人看来,目视检查过于简单,不够“高大上”,其实在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这种技术,它往往是很多检测工作的第一道关卡,也是很多检测技术的重复验证手段。目视检查在民航维修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是制定正确的维修决策的重要基础。

    wolun_549x374.png

    1996美国航空运输协会颁布了ATA规范107《目视检测人员培训和资格鉴定指南》;1997年,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布了咨询通告AC 43.13-1B,明确了目视检测是无损检测的一种重要方法和相关的技术要求,并将工业内窥镜检测作为目视检测的一种列入检查和审核的内容,已经形成较完善的目视检测方法标准体系。

    国内在这一领域也并不落后,1996年发布了航天标准QJ2859—1996《工业内窥镜操作方法和判定规则》,航空企业建立了相关的企业内部规范或直接采用国外的相关标准,国家标准参照欧洲标准ENl3018~2001发布了GB/T 20967—2007《无损检测目视检测总则》明确了目视检测的范围和分类,将目视检测方法分为直接目视检测和间接目视检测两类,内窥镜检测通常是间接目视检测的一种应用。

    根据国内外制定的相关标准,不难看出,民航维修中的目视检查分为两种:直接目视检查和间接目视检查。

    1.直接目视检查(DVI)
    直接目视检查不使用专用工具(可使用手电筒、放大镜等简单工具),但要求检测人员熟悉民用航空器各个系统/部件可能的各种损伤形式,检测时做到“有的放矢”,并采用适宜的检查方法。民航维修目视检查主要检测的部件及缺陷形式包括:
    1. 结构件。缺陷主要有凹坑、变形、磨损、腐蚀、裂纹,对于发现表面涂层脱落现象后,还需要除掉涂层,检查基体材料是否有损伤。
    2. 钢索。缺陷包括腐蚀、磨损、断丝、散股。检查钢索时,常采用“拉布法”,如果有断丝,布会被勾住。
    3. 管路。缺陷与结构件类似,但是对于管路还要排查固定支架是否松动、管路喇叭口是否有渗漏、管路体是否有磨损穿孔现象。
    4. 紧固件。常见缺陷是松动,因此需重点观察紧固件周边是否有掉漆、黑色异物或尾迹,并留意紧固件标记线是否发生错位,这些都是松动的迹象。
    5. 线路。除了线路接头、插头和线路外观可能存在的锈蚀、烧蚀、磨损、老化等缺陷外,还要留意线束的捆扎、固定状况。
    6. 对于航空器中的腔体结构,还要检查是否有外来物滞留,对于高温区部件,需检查是否有过热变色或烧蚀迹象。

    2.间接目视检查(RVI)
    直接目视检查更多是一种外观检查,或者说视线可达范围内的检查,但是对于视线看不到的飞机部件内部,则需要采用间接目视检查,主要使用的工具是:工业内窥镜。这种检测技术与状态参数趋势分析、滑油分析、振动值监控、以及金属屑分析,都是飞机发动机在翼监控视情维护的主要手段。其优势非常明显:不分解部件,从接近孔插入探头就可以实现对内部的观测,是检测涡轮、发动机、燃烧室的直观高效检测设备。除了检查在役发动机内部的状况外,还可用于对飞机内部结构的检测、辅助动力装置发动机的检查、以及辅助在役叶片修理打磨、抓取异物等,甚至还可以与涡轮、超声、渗透检测等无损检测技术相结合应用。

    20200720_choose1.jpg

    现阶段,预防性维修理论仍然是民用航空器维修的主流,而目视检查是贯彻预防性维修思想的重要支点。通过目视检查,可以发现飞机系统以及部件的缺陷萌芽以及意外损伤,对飞机维修工作意义重大,是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基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5-8 00:19 , Processed in 0.108368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