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凯悦酒店,第十五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如期举行。
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首先登台致辞,回顾了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的十五年历程。
“十五年前我们想承办行业峰会,但松山湖没被选上。”戴伟民在演讲中回忆,“于是我们决定自己做一个,每年固定推荐10款国产芯片。”这一机制不同于一般展会,核心在于推动落地和融资。戴伟民认为,松山湖IC设计论坛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一个投产导向强烈的“国产芯片加速器”。
据介绍,松山湖IC设计论坛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累计推介了118款国产IC,其中111款实现量产,整体量产率达到94%;覆盖86家公司,其中近20%已经上市,另有4家正处于IPO进程中。对于技术密集型、迭代缓慢的IC行业而言,这是罕见的“高转化率”。
他表示,早期推荐的大多为国家项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是市场化成果,“许多公司主动来报名,希望借助论坛实现商业突破。”这种从被动扶持到主动融入的转变,折射出中国IC生态的信心回归。
戴伟民同时回顾了上一届松山湖IC设计论坛的推介企业现状。2024年论坛重点推荐了10款国产芯片,既有底层感知器件,也有核心处理SoC,涵盖AI、机器人、AR/VR、雷达等热门方向。
其中,合肥酷芯微的AR9481感算一体芯片已在2024年9月量产,出货约30万颗,应用于扫地机器人、AR眼镜等场景;珠海一微的AM890 SLAM芯片出货量已达300万颗;思特威的SC038HGS图像传感器则广泛应用于无人机与AR设备,截至2025年4月已出货超百万颗。
“我们没有刻意挑选谁来展示,而是看谁有真正能进入场景的产品。”戴伟民强调,论坛推介的核心逻辑不是技术先进性本身,而是其产业化落地能力与市场契合度。
如果2024年的松山湖论坛关注“智慧机器人”,那么2025年则更强调具身智能。戴伟民指出,国产芯片必须从感知、处理、执行全链条深度融入机器系统。“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协同。”他表示,当前从CMOS图像传感器、雷达、惯导等感知模块,到AI语音SoC、电源管理芯片,国产厂商已开始打通完整方案链。
据介绍,今年的松山湖IC设计论坛共有130+嘉宾出席,其中51%的参会嘉宾来自IC企业,其余参会嘉宾包括媒体、投资机构、政府、协会及研究机构、软件及系统公司。
戴伟民同时也介绍了自己主导的RISC-V中国峰会。该峰会将于7月16日至19日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设有A厅和C厅展区,聚焦开放指令架构生态的构建。从每年10款芯片出发,松山湖IC创新高峰论坛十五年走出的,是一条结构化产业孵化路径。而推介机制的坚持,也成为国产IC生态不断前行的“隐形引擎”。
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