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在图像传感器中,为什么不同波长的光在硅材料中的吸收深度差异较大?

06/12 14:53
1730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图像传感器中,硅材料对光的吸收深度与光波长的关系可以从光子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来解释,具体原因如下:

一、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光子能量的差异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其能量公式为:E = hc/λ

其中:E 为光子能量,h 为普朗克常数,c 为光速,λ为光的波长。

波长越短(如蓝光、紫外光):光子能量 E 越高;

波长越长(如红光、近红外光):光子能量 E 越低。

二、硅的能带结构与光吸收机制

硅是半导体材料,其价带和导带之间存在禁带宽度(约为 1.12 eV)。当光子入射硅材料时,只有能量 E >=禁带宽度的光子才能被吸收,激发价带电子到导带,产生光生载流子(电子 - 空穴对)。

光在硅中的吸收过程遵循朗伯 - 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其吸收强度随深度的衰减公式为:

I(x) 为深度 x 处的光强,I0 为表面入射光强,α为吸收系数,x 为硅材料中的深度。

吸收系数α与光子能量(或波长)直接相关:

高能量光子(短波长):

能量远大于禁带宽度,与硅原子的相互作用更剧烈,光子更容易在硅表面附近被吸收,吸收系数α大,对应的吸收深度浅(多数吸收发生在表面附近的浅层区域)。

低能量光子(长波长):

能量接近禁带宽度,与硅原子的相互作用较弱,光子需要穿透更深的硅层才能被吸收,吸收系数 α 小,对应的吸收深度深(可穿透到硅材料内部较深区域)。

“吸收深度” 可以简单理解为:光在材料(如硅)中传播时,能量被吸收掉约 63%(即衰减到入射光强的 1/e,e 为自然常数≈2.718)时所经过的距离。吸收深度通常定义为吸收系数的倒数(1/α),即当 x = 1/α) 时,光强衰减到初始值的约 37%。

三、直观类比:不同能量光子的 “穿透能力”

短波长光(如蓝光):

类似 “高能子弹”,能量高但穿透能力弱,入射后迅速与硅原子碰撞并释放能量,主要在表面浅层被吸收。

长波长光(如红光):

类似 “低能粒子”,能量低但穿透能力强,可在硅中传播更远距离,直到能量耗尽才被吸收。

四、对图像传感器的影响

光谱响应特性:

硅基图像传感器(如 CMOSCCD)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深度差异,导致其光谱灵敏度不均匀:

短波长光(蓝光)主要被硅表面的 PN 结附近吸收,

长波长光(红光、近红外光)可穿透到硅衬底深处被吸收。

像素结构设计:

为优化短波长光的吸收,需在像素表面(如浅沟槽隔离区域)设计光陷阱或减反射层,

为增强长波长光的吸收,需增加硅层厚度(如背照式结构)或采用红外滤光片分离信号。

串扰与噪声:

长波长光的深吸收可能导致光生载流子在扩散过程中被相邻像素收集,产生串扰;而短波长光的浅吸收则更易受表面缺陷影响,产生噪声。

五、总结:波长与吸收深度的关系本质

这一特性是硅材料的固有物理属性,也是图像传感器设计中优化光谱响应、提升成像质量的关键依据。

欢迎大家交流,每日坚持分享芯片制造干货,您的关注+点赞+在看 是我持续创作高质量文章的动力,谢谢!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目前就就职于Foundry大厂工艺整合工程师,每天坚持更新行业知识和半导体新闻动态,欢迎沟通交流,与非网资深PIE。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国芯制造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