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款主打三防且是全球最轻的折叠屏机型,vivo X Fold5的亮点足够多也足够醒目。不俗的外观设计和兼容苹果生态的奇兵,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上一代,vivo明显希望X Fold5能够延续更轻更强的产品路线,于是在217g(钛度色)的基础上加入三防特性。但可能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只有极少数情况下,三防才会体现价值。不过vivo对外传递的想法已然清晰,折叠屏除了轻薄还应该可靠。
硬件之外,「苹果生态最强搭子」、「全场景轻办公神器」这两个官方盖章的特性,或许才是更重要的。
折叠屏自问世以来面临的处境一向清晰,即高端旗舰产品论出货量,只有iPhone这座大山难以逾越。随着近年来安卓产品力上升,更多人选择在iPhone之外填一个备用机,这就是所谓的双机用户。
这时具备更大屏幕的折叠屏就是最佳选择。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游戏场景,大屏提供的新体验弥补了iPhone用户的缺失。既然双机用户是切口,那么顺着这条线深耕,从替代到兼容,大方向不变,只不过改了模式:
不再追求强行改变用户习惯,而是用生态兼容提供一致体验。
1、更轻、更强、更耐用
三防特性的加入,第一感觉即折叠屏从昂贵的玩具变为可放心使用的手机。
对于折叠屏的潜在用户而言,过高的售后维修恐怕是阻碍之一。折叠屏的铰链/转轴以及屏幕结构都远比直屏手机更脆弱,在加入IPX9+防水、IP5X防尘以及-20℃防冻能力之后,或许折叠屏也能在耐用性上超过直屏旗舰。
并且,上述特性还是在217g(钛度)的维度上实现,对于追求绝对持握感的用户来说,重量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vivo X Fold5不仅轻过iPhone 16 Pro Max(227g),甚至轻过自家今年刚发布不久的影像旗舰vivo X200 Ultra(229g)。
也就是说,即便加上保护壳,vivo X Fold5的重量也不会高过直板旗舰机型。
作为对比,iPad mini 7 Wi-Fi版的重量为293g,但它的机身尺寸以及平板形态限制了便携性,你可以把它放进背包,但不太可能放进裤袋随身携带。
vivo X Fold5的三种配色中钛度是最轻的,采用折叠屏常见的玻纤材质,而「青松」以及「明白」为玻璃材质后盖,整体重量为226g。
至于机身外观设计就见仁见智,不过vivo X Fold5的对称设计至少满足了一小部分强迫症患者。硬件工艺上,铰链的悬停和折痕都属于业内一流水准。与上一代相比,vivo X Fold5为了极致轻薄在USB-C接口处采用了独特的切角处理。
2、与苹果生态互通
关于为何要做生态破壁,在之前我们已经提及了。实际上,无论是双机用户还是iPhone的折叠平替,vivo在操作和功能上的破壁,本质都是为iPhone用户提供更丝滑的衔接,力争让两台不同系统的手机能够提供没有学习成本的体验。
但它提供的iPhone来电/短信与通知的双机互联,严格意义上讲,对于双机用户更友好。
通常一个资深iPhone用户的手边,一定会有一台Mac、一部iPad以及一块Apple Watch和AirPods,大部分场景中AirPods可以在多个设备间自由切换,无需手动连接。
需要手动操作的其实是一个更常见的场景,即短信通知。
一般情况下在Mac上需要验证码的次数繁多,就需要等待iPhone亮屏或者手动打开短信查看验证码,但iPhone其实也支持短信在不同设备上流转,需要手动设置。
但这前提条件必须是同一生态,而要在安卓上实现短信流转,以往是不现实的。双机用户的来电/短信与通知双机互联,则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一次vivo X Fold 5又实现了Android首次链接Apple Watch。
实际的配对过程也与iPhone双机互联功能类似,首先,在Apple Watch上下载vivo健康互联,在vivo健康中扫码即可完成配对,在配对之后,不仅电话短信通知等内容都可以被无缝转发到vivo X Fold5上,Apple Watch健身中经典的三环、心率,血氧甚至是睡眠等数据,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数据破壁,涌入vivo生态中,解决双机用户生态割裂问题的最后一公里。
通常来说,双机用户都会有工作和生活账号,为了区分开来两部手机刚好够用。如此一个可能的场景就出现了:假设你有一个或多个应用的生活账号,那么你的运动数据就可以直接在vivo X Fold 5上发布出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X Fold 5与Apple Watch互通是基于你已经有一台Apple Watch与你的iPhone连接,如果你没有iPhone只有一块Apple Watch,是不能与X Fold 5互联的。
而更多的双机场景,vivo也替你想到了,比如给iPhone反向无线充电以及便携热点,还有AirPods支持空间音频,甚至vivo还第一次配备了兼容MagSafe的磁吸保护壳。
3、轻办公打破能力边界
除了更好融入Apple软硬件生态,vivo当然也在折叠屏效率本身上做出了突破。
在OriginOS4时代,vivo开发了轻折分屏和超级拖放功能,这一次vivo拿出了此前只有在平板设备上出现过的原子工作台。
它有些类似Mac上的台前调度,不同的是台前调度可以多个程序混合到一个调度窗口,由于手机尺寸原因,vivo的原子工作台支持最多同时调用五个应用。
在原子工作台模式下,台前应用保持活动的同时,侧边四款应用也是使用状态,比如用户在台前使用文档,直播则是在小窗下继续运营。用户可以顺畅的在几个应用之间自由切换,一个小细节是,最前方的App是可以根据你的内容形态自由切换比例,比如前台是游戏那么其它App就会启动切换为横屏显示。
还有一个细节是,如果当你在原子工作台启动的应用太消耗资源,这个时候台前的其它几个小窗口就会冻结画面,但是依然保持在后台运行。
原子工作台的功能逻辑,从实际体验来看它像一个放大版的保留后台,也就是主应用外四个副应用不仅保持运行,你还能看到缩小窗口的实时预览。举个例子,主应用在游戏的时候,如果副应用的微信有新消息,那么你是可以看到的。最重要的是,新消息不是以横幅通知的形式弹出,所以也就不存在影响游戏的情况。类似的场景还有接视频或者语音电话,也就是我们可以一边打游戏一边开视频。
作为提升效率的一部分,这次X Fold5还加入了作为Mac能力边界拓展的镜像扩展屏和键鼠协同功能。
在你拥有一台Mac的情况下,X Fold5可以作为一块副屏来使用。日常办公就可以将比如说聊天窗口或者某个网页放在X Fold5上,Mac的主屏幕继续做其它工作。手势方面与Mac上完全一致,而且操作起来十分顺畅。
除了扩展X Fold5还支持屏幕镜像,支持手机和电脑两种显示比例。
键鼠协同功能,顾名思义打开该功能后Mac上的鼠标和键盘是可以用来操作X Fold5的,比如双指滚动、三指上滑、双指侧滑、三指拖拽等等,但有一个小缺点就是Mac鼠标在手机上滑动的流畅性略差。
键盘协同是能够经常用到的功能,比如工作期间需要回复手机上的信息,那么无需拿起手机就能用Mac的键盘在手机上进行输入。一个小细节是,当X Fold5和Mac处于键鼠协同时,两个设备同时打开同一个输入窗口,那么vivo会默认鼠标在哪一块屏幕输入功能就在哪一块屏幕。
为了强化与Mac用户的互通和便利性,在传输文件上X Fold5也是优化的非常到位。一个简单的场景,当我们需要将一张照片从Mac传到手机,常规操作是利用微信的文件中转站,非常规的办法就更多了,比如蓝牙(成功率不高)、云盘甚至U盘。
但X Fold5这一次可以直接拖拽,在键鼠协同下可以直接用三指拖拽将文件传输到手机。不过,目前还不支持在X Fold5上使用三指拖拽文件到Mac。想要传输文件需要在手机上选中文件拖拽到顶部弹出的“发送到电脑”,也很方便。
除了文件和照片传输,键鼠协同下两款设备也支持复制粘帖互通。这对于需要在两款设备之间进行短文字传输的用户就很方便了,比如将电脑上的文字复制用在手机上。
vivo X Fold5还首发支持了安卓直通iCloud云盘,用户可以直接在X Fold5文件管理中访问Mac电脑文件的功能。
在文件管理中打开,可以看到是通过浏览器实现功能,会弹出是否信任浏览器的选项。登录账号后即可进行iCloud文件分享链接,在大屏幕上可以处理的更加游刃有余。
4、蓝图影像依旧能打
vivo X Fold5这次的影像策略沿袭了vivo X Fold3 Pro基因,尤其是5000万像素、三倍光学变焦的这颗蔡司潜望长焦。vivo旗舰手机用户熟悉的长焦悬日、长焦微距等功能也都在,无论是10x、3x都保持了超高的可用性。
3x长焦镜头足以确保vivo X Fold5仍然是一款长焦能力优秀的影像旗舰,加上vivo从2025年开始,在旗舰产品线上推广的大模型画质增强技术,让长焦10x及以上的超级远摄场景,也能在端侧大模型的计算下,得到明显改善的画质观感。
除了风光领域之外,vivo X Fold5这次还首发了经典负片风格,甚至今年开始流行的Android端Live Photo也同样支持负片风格。
同样得益于这颗长焦镜头,vivo X Fold5的人像拍摄也同样出色,配合主摄镜头可以支持五个人像黄金焦段的拍摄。在vivo X Fold5上比较推荐使用85mm焦段拍摄人像,不仅能带来更明显的空间压缩感,还能突出人物主体,更突出画面故事感。
5、总结
vivo这一次在X Fold5上,并没有Pro版,而是将Pro与标准版合二为一。基本上这一策略是希望不再分流用户,而是希望用户看到折叠屏的进化形态,可以当做主力机来用了。
并且这个主力机的潜在用户,过去是安卓手机的单机用户,如今也可以是拥有iPhone的双机用户。如果用一句话概括vivo X Fold5的适用人群,可以是:
vivo X Fold5适合那些追求轻便折叠体验的商务人士、习惯两部手机并且想要尝试折叠屏的双机用户,以及所有希望将折叠屏作为唯一主力机的科技爱好者。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解码Decode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 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