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中,有源器件和无源器件是两类核心组件,二者在功能、特性及工作原理上有显著区别,以下是具体分析:
有源器件 | 无源器件 | |
---|---|---|
定义 | 需要外部能量(如电源)才能工作的器件。 | 无需外部能量即可工作,仅通过自身特性对信号进行处理的器件。 |
核心特性 | 具备信号放大、能量转换或主动控制能力。 | 仅能对信号进行衰减、滤波、阻抗匹配等被动处理。 |
功能与作用差异
1. 有源器件:信号处理的 “主动参与者”
核心功能:
信号放大:如放大器(运算放大器、射频放大器)可增强电信号幅度,是通信芯片、处理器的关键组件。
能量转换:如振荡器将直流电源转换为高频交流信号(如时钟信号生成),是芯片时序控制的基础。
逻辑控制:如晶体管(MOSFET、BJT)构成逻辑门电路,实现二进制运算(与、或、非),是 CPU、FPGA 等数字芯片的核心单元。
典型应用场景:
数字芯片:处理器(CPU/GPU)中的逻辑电路、存储芯片(DRAM/SRAM)的读写控制。
模拟芯片:射频芯片中的功率放大器(PA)、传感器接口的信号调理电路。
2. 无源器件:信号传输的 “被动调节者”
核心功能:
信号滤波:如电阻、电容、电感组成的 RC/LC 滤波器,用于去除噪声或选取特定频率信号(如射频芯片中的带通滤波器)。
阻抗匹配:通过电阻网络或电感 / 电容组合,优化信号在传输线中的反射损耗(如高速接口芯片的终端匹配电阻)。
能量存储与传输:电容存储电荷、电感存储磁场能量,用于电源滤波或信号耦合(如芯片内部的去耦电容)。
典型应用场景:
模拟芯片:电源管理芯片(PMIC)中的 LC 滤波电路、ADC/DAC 的抗混叠滤波器。
数字芯片:时钟网络中的 LC 谐振电路、片上互连线的寄生电阻 / 电容建模。
物理结构与制造工艺
1. 有源器件:依赖半导体工艺
结构特点:
基于半导体材料(如硅、锗、砷化镓),通过掺杂工艺形成 PN 结或金属 - 半导体结(如 MOSFET 的栅极结构)。
需多层光刻、离子注入、金属互连等复杂工艺制造,尺寸可缩小至纳米级(如 3nm 晶体管)。
代表器件:
晶体管(BJT、MOSFET、FinFET、GAAFET)、二极管、晶闸管、集成电路(IC)。
2. 无源器件:结构简单,可集成或外置
结构特点:
多为物理结构简单的元件,如:
电阻:由掺杂多晶硅或金属薄膜构成。
电容:由金属-绝缘体-金属(MIM)或金属 - 氧化物 - 半导体(MOS)结构构成。
电感:通过片上螺旋金属线或外接磁芯电感实现(片上电感因尺寸限制,多用于高频场景)。
部分无源器件(如大尺寸电感、电容)因集成成本高,会以分立元件形式外置。
代表器件:
电阻、电容、电感、变压器、传输线、开关(无放大功能的纯物理开关)。
功耗与性能影响
1. 有源器件:功耗的主要来源
工作时需持续消耗电源能量,是芯片发热的主要原因(如 CPU 的动态功耗来自晶体管开关过程)。
性能受电源电压、工艺节点限制(如低电压下晶体管驱动能力下降,需通过架构优化补偿)。
理想情况下无功耗(实际存在寄生电阻,导致少量能量损耗)。
性能瓶颈在于寄生参数(如互连线的寄生电容 / 电感会引入延迟和串扰,限制芯片频率提升)。
五、总结:协同构成芯片功能
有源器件是芯片的 “大脑” 和 “动力源”,决定了芯片的计算、控制和信号处理能力。
无源器件是芯片的 “血管” 和 “调节器”,确保信号高效、稳定传输。
典型案例:在 5G 射频芯片中,功率放大器(有源器件)负责放大信号功率,而 LC 匹配网络(无源器件)则优化信号从放大器到天线的传输效率,二者缺一不可。
通过合理设计有源与无源器件的协同工作,芯片得以实现从简单信号处理到复杂系统运算的多样化功能。
欢迎大家交流,每日坚持分享芯片制造干货,您的关注+点赞+在看 是我持续创作高质量文章的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