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一、开源,其实是个「祭品」
    • 二、代码公开后,如何挣钱?
    • 三、开源模式的本质:群智激发与群智创新
    • 小结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院士谈软件开源:开放代码背后的两个本质逻辑

2023/02/09
1891
阅读需 15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目前,开源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通过开源,可以让一个团队快速完成绝大部分基础代码的搭建,然后专注于创造和自己业务相关的关键代码。只不过,很多人对开源仍然心存疑虑,比如开源之后如何挣钱、开源如何提升开发效率、中国的开源环境现状如何、未来发展怎样、普通人应该如何参与开源项目……

最近,今日头条科学频道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出“这很科学”之《科学真言》系列视频,我有幸受邀参与,并且带着这些问题和中科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源发展委员会主任王怀民教授做了一次深入交流。

对于开源,王老师有着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并且善于用幽默通俗的语言阐述深刻的科学问题,我深受启发。我把我们的对话进行了整理和采编,以飨读者。本文是第一篇,主要是王老师对开源的产生、发展、本质逻辑的阐述和思考。文章比较长,但肯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注:以下的“我”,指的都是王怀民院士。

一、开源,其实是个「祭品」

现在大家觉得开源是个很自然的事情,但回过头来看开源的历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我把开源产生的原因总结为两点。第一个原因,就是学术传统使然。

其实在我们学术界,成果要公开的发表和交流、得到同行的评价,这已经是国际共识了,也是学术成果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形态。过去我们以自然语言表达的学术论文、专利,都在一定意义上是公开的。比如学术论文在学术版权、或者叫著作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公开,专利在专利保护意义上进行公开。所以学术界有这样一句话,不公开发表就等于死亡、或者就等于不存在。而软件源代码,实际上是信息时代学术成果的又一种表达形式。

如果我们把它再扩大一点,从更大的历史尺度和人类文明发展意义上讲,一个文明留存称为之所以称为文明,一定是以某种形态进行计数和保留的。早期是岩画、后来有了语言文字,如果技术不被传播,这个文明实际上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没有影响力的。

比如说当年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如果没有那些学生把他的东西记述下来、一代代保存和传播下来,他们恐怕就不会有对于今天人类文明的影响力。

那我们再宽一点,我觉得发表和交流是人的天性。人性就是要表达、要表演、要得到关注和反馈。

再回到我们今天的这个信息时代的环境下,先不说程序员,你说我们这个博客为什么会火、抖音为什么会火、网络小说为什么会火?本质上,就是有一种思想得到表达和反馈。这时大家觉得哎,这件事情是个有意义的事儿。

所以我想,软件被公开发表出来,实际上是自然的、是天经地义的。我把它归述为近一点的话,在我们学术界和产业界讲它是一个学术传统,而我觉得更是一个文明现象,更是一个人类天性的一个自然表现,或者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自然展现。

当然,软件在今天的这个时代有它的特殊性:它还是一种商品。所以产生开源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和商业创新的文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这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开源在软件商业文明的创新中,曾经经历过了一次所谓的「冰火两重天」。在软件产业独立出来之前,程序员之间交流软件在很小的范围内。但是后来,随着IP的发展,软件逐步有了商品的属性。我觉得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当年贝尔实验室把Unix开放给学术界;但后来发现这个事情有商业价值的时候,特别是在硅谷Sun公司、HP公司、微软公司利用这些技术进行产品创新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个技术是有商业价值的,于是就开始收回了开源许可,改成了定向地通过知识产权授权的方式提供给相应的公司。

也就是说,软件有了商品属性,所以开源不开源才成为了问题。

其实,在人类过去其他的作品里,比如小说或者学术论文等,也有他的商业价值,后来是通过了诸如出版业这种业态,使得这件事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第二个典型的事件就是微软,他们突然发现软件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高级语言、然后再加上相应的注解,这是帮助程序员阅读和交流的。另外一种形态是机器代码的形态,用户买了就是去执行的。于是微软就把代码保护起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护他的商业利益。这种控制软件源代码的传播、且只出售可执行代码的商业模式,对于软件产业早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把代码保护起来,是软件业态发展到特定时态的一种特殊形态。只是我们这一代人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或者软件以更广泛的形态进入到社会大众的时候,是以闭源的形态时代进入的,因此大家认为不开源是常态。

就像我刚才前面讲的,无论是学术传统还是开源的早期,开源实际上才是常态,而闭源只是一个特殊的浪花。

所以我想说的为什么要开源的第二个原因,开源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再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家突然看到拥不拥有源代码不是本质,能不能为用户提供高效的服务才是本质,而开源成为了一种新的商业创新模式和竞争手段。

开源的成功,是因为在互联网的这样一种不确定的环境下,没人知道什么样的软件是用户喜欢的。因此用开源的方式来寻找所谓的创客、来寻找自己软件的粉丝,用开源的这样一种所谓的叫祭品,反而能形成一种构造一种吸引力机制。也在软件的进一步完善创作、以及开拓市场和客户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比闭源来要强很多。

通过开源,人们找到了这不通过保护源代码获得商业利益的新办法,而又降低了这个获得这个创客和粉丝的这样一种低成本的可能性。

所以为什么开源:开源是学术传统、开源是商业创新,它本来也是人类文明的常态,也是人的天性。

二、代码公开后,如何挣钱?

这个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以Linux为例,他的兴起的时间和Windows商业版兴起的时间类似,几乎都是90年代初。但是在90年代,至少在个人计算机操纵系统上面,开源软件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

我想这里边有个生态演化的视角。个人计算机的时代,是IT发展的一个比较确定性的时代。通过80年代的孕育,IT的主流和市场增长量主要来自于个人计算机。因此个人计算机在IT的发展在90年代就成为了主导形态。

而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又是个人计算机发展的具有主导性的基础软件,而这个基础软件又被几乎是统治性的微软所垄断。也就是说,在一个确定性的时代,用微软那种商业模型是最能够保证商业利益的。

比尔盖茨说,你用买两本书的价格就可以买一个办公软件回家。你看他的这个商业锚点长得非常之好:两本书的价格,你就可以在我这个软件上去阅读其他的更丰富的文件文档、去创作更复杂的作品。大家觉得这件事太合算了。因此,他以这种以闭源软件的方式及其提供的服务价值锁定了用户。

问题就出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出现了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虽然互联网商业化在90年代就开始说了,但是在互联网上怎么挣钱这件事情在90年代是有巨大争议的。

我们都知道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都不成功。并不是说他们的技术没价值,而是在市场上不成功、没挣到钱。直到新世纪,在过去的20年人们取得的成功不是靠封闭代码成功,而是靠开放代码形成的。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吸引力漩涡。

经常有人说我写了个好软件、我开源了,我的商业价值就丢了。其实你要先想想这个软件有没有商业价值。只有开源出来,才知道有没有商业价值。比如有很多人下载、有很多用户愿意去体验,就说明有商业价值了。因此,开源实际上是形成和试探一个软件有没有商业价值的一个祭品。你是要把祭品摆出来的、是要在这个祭品周围做法事的,然后有一批麻瓜围着你看,然后你就会认为这个祭品有戏。那为什么有麻瓜来围观呢,肯定是因为解决了麻瓜的问题了。

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源代码不是重要的。就像是说不是买本书回去,你就拥有了书中的知识,而是需要有教师这个服务告诉你。因此,这个基于知识的服务才是最重要的。这件事情在互联网时代逐渐的被用户接受和理解,所以这样把更多的专业服务融到一个专业公司、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就逐渐成为主流。

你看他这个互联网公司的这个成本,就是羊毛是是长在狗身上的。大量的创客承担了大量的成本,最后是怎么挣钱的?是卖给了一个用这个软件服务的一个客户,叫猪买单。就羊毛长在狗身上猪买单,至少一定数量的羊毛长在了狗身上,然后猪买了,这样这个服务模式就形成了。

在创新和市场开拓上,通过开源形成的吸引力机制,就大大的降低了开发的风险成本和市场开拓的前期成本。所以,这个事情一说起来在商业上成功肯定是有道理的,卖的是服务、降低的是服务形成的成本。他由这种垂直的这个产业垄断,变成了通过开放技术这个横向的分工。

我特别强调,就是个人计算机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就是个人时代的确定性和互联网时代的不确定性,形成了这种造就一个大象的模式和造就一个生态的模式的这个差别。此外,开源从来都不是放弃知识产权,开源只是知识产权追溯的成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开源模式的本质:群智激发与群智创新

我认为,开源是表象,而本质上他是群体智能的一种重要的形成方式。开源之所以有巨大吸引力和商业优势,就是因为它形成了一种更大规模的群智创新。

过去你一个人做,现在你形成了横向分割和标准化以后,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做,因此才有了工业时代的所谓的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开源也是我们今天在IT和信息时代形成分工的一种有效的创建模式和媒介,形成了一种群智创新。

你开源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这个我们叫做群智激发。在这一点上,开源比过去的这个企业模式效率要高太多。过去的企业方式主要是群智汇聚:总设计师设计好的产品,招来的员工都是把这个产品实现出来。这也是群智,但是他的形态是汇聚,并不激发更多人创作,更没有条件去激发更多人参与创作。这个这个成本就很高了:做这个产品的人是不是你今天能够招到的,这事情是不好说的。在软件领域,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更加突出,一个顶十个在特定的问题上那绝对是真的。因此,这种群智汇聚在对人才和资源的筛选和匹配效果与竞争力有限。

相比之下,开源开放这个作品只是表象,激发起更广泛的群智创新才是他的根本之所在。

当然,实际上后来产生的问题就是对贡献者价值的认可,以及对开源许可证和机制的设计。这个是在开源界走到今天,我个人认为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开源知识产权管理,也是中国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一个例子是,我贡献给你这个项目,我能不能共享这里边的利益。我们学术界都有共同属名权,而现在这个开源主流的方式里,贡献就贡献了,顶多我留一笔给你个致谢。但共同署名权和被致谢的差别太大了,因此机制设计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UC Berkeley里当年做BSD许可证的时候,它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学术界学者的出发点:你可以用、怎么用都行,你只要引用我一声就行了。这和学术论文的传播一样,你怎么读我的论文都没关系,但是你基于我的论文做了工作,就要引文一下。

当然这个有一个认知过程,早期大家都没在意这件事情是知识产权,也对开源知识产权的理解上有差距。

小结

在下篇文章中,我会继续分享王怀民院士对中国开源现状的深刻思考和理解,包括中国科技未来的发展机遇、硬件开源的机会、以及普通人如何参与开源,敬请期待。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LND150N8-G 1 Supertex Inc Small Signal Field-Effect Transistor, 0.03A I(D), 500V, 1-Element, N-Channel, Silicon,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ET, TO-243AA, TO-243, 3 PIN
$0.62 查看
IHLP4040DZER150M11 1 Vishay Intertechnologies General Fixed Inductor, 1 ELEMENT, 15 uH, COMPOSITE-CORE, GENERAL PURPOSE INDUCTOR, SMD, CHIP, 4040, HALOGEN FREE AND ROHS COMPLIANT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2.46 查看
VSSRC20AA100101UF 1 Vishay Intertechnologies Resistor/Capacitor Network, RC NETWORK, T-FILTER, 1W, 10ohm, 0.0001uF, SURFACE MOUNT, SSOP-20, SSOP, ROHS COMPLIANT
暂无数据 查看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微信公众号“老石谈芯”主理人,博士毕业于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现任某知名半导体公司高级FPGA研发工程师,从事基于FPGA的数据中心网络加速、网络功能虚拟化、高速有线网络通信等领域的研发和创新工作。曾经针对FPGA、高性能与可重构计算等技术在学术界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