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进入收网阶段,Arm已经不在掩饰其统治下游芯片市场的野心。
据EEnews europ本周报道,英国半导体IP大厂Arm在最新披露的财务文件中,明确提出计划向客户提供自研芯片。此举之前被视为Arm对下游合作伙伴的“剥削”行为,尽管业界多有抗议,但显然未影响其进军芯片设计领域,并对下游客户的商业利益形成强力威慑。
我赌你们的枪里没有子弹
都说天下苦Arm久矣,此前铁杆盟友高通的叛逃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不过无法否认的是,Arm授权的强绑定模式确实扼住了被授权方咽喉。留给下游厂商的是三份苦楚加七分无奈。
苦就苦在ARM公司的步步紧逼。众所周知,本身ARM授权费率就已经处于高位,就在半年前,ARM公司再度将这项费用提高了3倍,随后更是决定亲自下场与客户争夺终端业务收益。这种“收你钱用来打你”的操作,着实让人叫苦不迭。
无奈之处在于上岸难度太大了。ARM的低门槛授权策略,曾经拉拢了一大波非X86阵营选手,然而ARM公司早已在暗中标注了价码。随着授权买家投入加大,协议中的“一代一买”机制逐渐亮出獠牙——除非下游芯片厂放弃产品迭代,否则只能愈发深陷ARM统治泥潭。
不是没有人尝试抱团反抗。去年,率先举起反旗的高通联合了4家科技巨头,筹划共同开发备胎技术,并且就原ARM授权协议问题展开多次诉讼。可惜这些都未动摇对方的垄断地位,一批响应者声援过后,鲜有人展现出断臂求生的勇气。ARM还是那个ARM。
事实上,ARM下游已经有厂商决定为其定制芯片业务买单。财报显示,ARM首款定制芯片将为Meta公司设计。并且ARM官方还表示,“这一业务拓展可能引发与现有客户的竞争关系,导致客户或合作伙伴终止或减少与公司的合作,并寻求竞争对手的替代架构或产品。”
要知道,ARM公司56%的收入来自前五大客户,一旦出现大面积终止合作,对ARM不啻于一场致命危机。但很显然,ARM公司在与下游客户的博弈中底气十足,赌得就是对方枪里没有子弹,不愿更不敢两败俱伤。
国产ARM厂商也在缴械
在这种上下游对峙局面下,国产ARM阵营貌似也悄然缴械。
从ARM的营收分布来看,公司上一季度营收已突破10亿美元的里程碑,整个2025财年营收将突破40亿美元。其中,ARM中国作为其最大客户,占总业务的17%,并且贡献了近一半的专利费收入。
ARM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显而易见。然而很多人都难以忘却,ARM公司曾多次响应美国政府号召,对华为、中兴、飞腾等国产厂商展开授权断供制裁。如华为的麒麟、鲲鹏等芯片,一度因ARM授权停售陷入产品迭代危机。
尤其“一代一买”协议限制了下游厂商的自主发展空间,即在旧版本授权基础上实现新版本功能就会涉及侵权。这也造成国产ARM厂商一边交着天价授权费,一边只能用落后版本设计芯片,与国际主流芯片产品的性能鸿沟越来越大。
业内猜测,随着ARM版本持续升级,部分国产ARM芯片竞争压力加强,已经不得不向ARM公司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暗线操作的方式,加价购买最新版本授权;抑或通过局部授权、阶段性授权等方式,绕开美方监管规则。”
目前,国产ARM获得新版授权的方式尚未浮出水面。但从个别厂商的宣传口径来看,一些国产芯片品牌确已重回ARM怀抱,只是个中代价不足为外人道。
揭竿而起的契机是RISC-V?
相较于高通等国际芯片巨头,国产厂商脱离ARM统治的必要性显然更大。
尤其对于某些信创芯片厂商,ARM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通过阉割客户的自主创新迭代能力,在下游市场谋求更大的话语权,进而逐步侵占终端消费市场利益。此次正式进军芯片设计领域,更体现出ARM公司对下游强烈的侵略性和统治力。
如果说商业层面的损益属于疥藓之患,可以暂时搁置。那么关键问题在于,没有“自主迭代”,何谈“安全可控”?这显然不符合国产替代工作核心需求。
长远来看,国产ARM厂商(尤其是受制裁厂商)脱离ARM钳制另起炉灶,已成大势所趋。近几来,如华为等科技巨头开始积极布局RISC-V路线,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客观来看,作为ARM体系最大的竞争者之一,RISC-V既没有X86架构的高门槛,又打破了ARM授权的强绑定模式。其开源开放理念,与ARM体系的封闭性恰恰对立,一方面更有利于开发者参与生态共建,实现成果共享;另一方面又给予了开发者极大地自主性。
当然,过去RISC-V赛道由于刚刚起步,生态体系薄弱,很难支撑起终端核心业务场景。但随着阿里玄铁等头部厂商持续投入RISC-V 架构技术创新及体系建设,推动生态版图持续扩张,嵌入式等场景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如搭载玄铁RISC-V的处理器出货量已超40亿颗。
毋庸置疑,国产ARM之于ARM公司,今天仍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不利位置。不过,在RISC-V等新架构、新赛道、新模式狂追猛赶之下,ARM霸权并非不可撼动。
可以预见,当更多芯片厂商感受到切肤之痛,ARM下游必将迎来揭竿而起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