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专访 | 国家开放大学启动新技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2020/08/18
693
阅读需 11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人工智能是当下绝对的热点,教育关乎全民族发展、国家兴衰,那么当人工智能技术遇上教育,并进行深度融合,又将产生怎样的火花呢?

2020 年 8 月 14 日,在由“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 “2020 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 主论坛上,有幸聆听了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荆德刚的精彩演讲。会上荆书记表示,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将对教育形态和教学方式方法带来革命性变革,国家开放大学将全面建设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整合升级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一路一网一平台”,打造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智慧学习智能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2020 年 8 月 15 日,在由国家开放大学承办,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大学、北京百智天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2020 全球智博会 AI+教育发展分论坛”上,又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AI+教育”, 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秘书长张伟民表示,“AI+教育”需要分两个层面,一个是 AI 技术的教育,培养 AI 人才的;还有一个是教育的 AI 化,怎么用 AI 去赋能教育。

百度副总裁、ACG 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刘雅雯指出,中国 AI 人才短缺严重,她希望在百度和国家开放大学、百智天拓的全面合作下,能共同推进和实现百度5 年培养 500 万 AI 人才的战略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AI+教育”分论坛不仅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场地,还促成了一个产业型大项目。会上,鞠传进副校长代表国家开放大学与北京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百智天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协议,将合作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学院”,布局并正式启动新技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

与非网借助“2020 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平台,就“国家开放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学院”项目与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部(工程中心)部长袁亚兴、培训学院院长汪启富和社会教育部部长胡洋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纪实如下:

图 | 专访现场

  • 与非网: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为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做了哪些准备?

袁亚兴部长表示,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有 2.7 亿在校生受到影响。2 月初,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通知后,线下教学大规模转移至线上,2.7 亿在校生涌向网络平台,开启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学习。国家开放大学发挥自身优势,向社会公众和各类机构免费开放网络课 2 万门、微课 3.7 万个、各类媒体资源 37 万条、点击量超过 2 亿次,服务 7331 家机构,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作出了积极贡献,践行了社会责任,充分展现了中国新型大学的社会担当。后疫情时代,国家开放大学积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充分利用自身互联网+大学的办学优势,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创新,在建设新平台、布局新赛道、聚焦新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1.建设新平台。后疫情时代,国家开放大学积极引资借力,与知名企业和一流高校合作加速推动国家开放大学的“一路一网一平台”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 5G 等现代信息技术,一体化设计、建设覆盖办学组织体系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和分部、学院、学习中心的数据高速传输和面向“人人、处处、时时”提供教学服务的一体化云平台的快速访问,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数字资源共享范围,为国家、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在线教育服务。

2.布局新赛道。围绕国家产业升级需要,瞄准“职后”人才知识结构更新需求,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适合人工智能时代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需要的数字化资源体系,力争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力资源结构优化需求开启新通道。

3.聚焦新应用。国家开放大学持续 10 多年在继续教育的积累,已经打造了适合大规模人才培养需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开放教育创新平台,适应了大规模人才培养的需要。后疫情时代随着更多人开始适应线上、线下相混合的教育形态,国家开放大学不但面临更大规模在线教学的机遇,更将面临更多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挑战,加快人工智能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是当前信息化建设重中之重。

  • 与非网:新基建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汪启富院长表示,2020 年全国两会首次将“新基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行业专家的预测,我国 2020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需求总量要达到 1800 万人,年均增长率是 2%,目前人才的缺口是 750 万,还将以 5%的增力,到 2025 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 2000 万人。人才缺口就是 950 万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新基建所需的社会应用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新基建对职业教育首先提出了人才数量的需求。其次,新基建对人才层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积极相应市场需求,加快课程体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职业院校的教学行为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为新基建建设输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人才。最后,新基建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新基建发展对复合型“双师”人才的需求。

  • 与非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学院”的成立将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胡洋部长表示,为服务国家战略、响应市场需求,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国家开放大学于 8 月 15 日召开的“AI+教育发展分论坛”会上国家开放大学与百度智能云、百智天拓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新一代信息技术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学院”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立德树人,积极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头部企业联合,充分发挥学校服务于社会的职能,校企结合,实用性技术为先导,以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为目标,融合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搭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完善支撑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国家经济转型、经济建设随时随地、快速精准的提供充足的人才和知识储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学院”既是国民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又是对有围墙的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加快构建“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的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学分的积累、转换制度,探索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实现个人的职业转换。

  • 与非网:国家开放大学在校企合作方面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胡洋部长表示,国家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社会成员提供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是没有围墙的新型互联网大学。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了雪域高原、边疆山区、边防海岛、祖国的各个角落,同时还成立了残疾人教育学院,为残疾人平等、充分的参与社会生活开辟了新途径,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国家开放大学办学 40 年来,学校累计招收各类学生 2050 余万,培养毕业生 1512 余万。学校已经构建了由总部和 45 个省级分部、14 个行业学院、4000 多个学习中心组成,覆盖全国城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办学共同体”。国家开放大学办学具有适合人数多、分布范围广、办学形式活等特点。以国家开放大学为载体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小投入、大产出”。

2012 年以来,国家开放大学以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宗旨,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大力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系列方法和工具,设计开发了功能完善的学分银行信息平台。校企合作不仅可使国家开放大学汇聚整合国内外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开放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和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服务及证书认证服务,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LTC2875HS8#PBF 1 Linear Technology LTC2875 - ±60V Fault Protected 3.3V or 5V 25kV ESD High Speed CAN Transceiver; Package: SO; Pins: 8; Temperature Range: -40°C to 125°C
$3.57 查看
TCAN4550RGYRQ1 1 Texas Instruments Automotive system basis chip (SBC) with integrated CAN FD controller & transceiver 20-VQFN -40 to 125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暂无数据 查看
DP83867IRRGZR 1 Texas Instruments Industrial temperature, robust gigabit Ethernet PHY transceiver 48-VQFN -40 to 85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59.73 查看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与非网副主编 通信专业出身,从事电子研发数余载,擅长从工程师的角度洞悉电子行业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