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芯片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与行研机构?

2023/04/23
1783
阅读需 10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周四的时候,Sunny老师说她翻译了一篇的文章,累到有点脑子宕机。这篇《2.5D封装中温度完整性挑战加剧》的原文出自semiengineering网站,翻译过来总计5000多字,其中包含非常多的术语和技术细节,翻译出来不容易。不过我当时就有点担心,Sunny老师的努力很可能得不到回报,现在还有多少人看这种硬核技术综述,浏览量必然惨不忍睹。最终结果也证实了我的猜想。

不同于路透、彭博等大社只关注影响产业走向的行业大事(例如芯片公司的并购、重要公司高管更换、产业政策调整等),不同于Seeking Alpha只关注芯片公司的财报和股价走势,也不同于anandtech和extremetech等主要围绕PC产业链处理器等大芯片产品,在国外网站里面,semiengineering的文章算是既有技术含量又善于贴合半导体行业热点的那一类,几乎每一篇内容都能邀请到业内知名公司就行业热点技术方向进行解读。

semiengineering的编辑记者,主要来自于传统行业媒体和转型的前工程技术人员。例如Ann Mutschler来自于EDN,还曾任职Electronic News and Electronic Business;而Brian Bailey在转行之前就是EDA工程师,他有四项技术专利,并活跃在多个半导体行业技术组织中。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想复制一下semiengineering的模式,就某个行业热点邀请该领域最知名的几家公司发表观点,然后提炼整理,后来发现在国内现在很难实现。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厂商不太配合,很多厂商要参与一个话题,先要了解到参与的是哪些厂商,发言的是什么职级,权衡一番之后也不一定参加,沟通成本相当高,总体算下来,还不如翻译简单易行可实现。于是就有一段时间时不时去semiengineering上找文章来翻译。

但是我做了一段时间翻译工作之后,也就逐渐不再找semiengineering的文章来翻译了。原因有两点:第一,太长,自己逐字逐句翻译很累,借助机器翻译翻出来的内容读起来十分别扭,我当时很少用;第二,投入产出比不划算,虽然semiengineering文章选题很贴合行业技术热点方向,但过于技术化选题让其不具备“流量密码”,翻译过来的文章浏览量多数很惨——这当然也许与我们平台从来没有掌握“流量密码”关系更大。

进入行业媒体近10年,对于本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还是把握不住。在一些行业关键人物眼中,行业媒体只有添乱的功能,“求媒体不要乱炒作”;在部分厂商眼中,行业媒体只是拿钱说好话的清客相公;在部分读者眼中,有流量的就是好媒体,没有流量的内容不值一看。

刚进入这个行业之时不知天高地厚,曾设想要做本土这个方向最好的行业内容,这个想法也许在去年才彻底破灭,毕竟2021年我还曾经自鸣得意过类似《关于半导体产业的九个判断》、《六个角度看沪深股市芯片设计公司与全球前十之差异》、《芯片设计业,研发定生死》等内容,这个小圈子里面没几个人能写出来。

但即便这类内容对从业者真有些参考价值又如何?这种内容与行业八卦对于一家行业传媒的贡献有区别?在发不出工资的时候能靠这些内容去变现或融资?

曾经和一位业界朋友说:我想我们这个小公司以后能对产业有些许贡献,能对社会有些回馈。朋友很严肃地和我说:别谈什么对产业做贡献,你们先看自己能不能生存下来

当时我还不能理解朋友这句忠告。那时候什么都没做,心态就飘得很,哪里都看不上,和不止一个人去布道:和芯片国产替代一样,未来五到十年,中国一定会出现一家数据可信又有洞见的行研机构,因为不可能一直参考国外行研机构的数据和分析来对中国产业发展做规划,为中国芯片企业发展定战略,这样的市场研究机构,目前还没有,以后不一定是我们

今年对上述的想法有个微小的调整,我还是相信:未来五到十年,一定会有一家优秀的本土半导体行研机构出现,这个机构一定不是我们

我觉得今年我们能走出来,就是我放弃了要把内容做好、把数据做扎实的执念,对内容的好与坏不再做内心评判,只把它当成一个工作去高效完成,了解浏览量,但不做无谓期待,对于非商业合作内容,不投入人力做推广。

所以,Sunny老师,不要为你翻译的内容浏览量不好而不开心。今年我觉得自己写的还算不错的几篇,其实流量都不怎样,比如《在屡被误用和质疑中,摩尔定律成为集成电路行业第一定律》和《冲击3亿职位?拜GPT教更多只是在放大焦虑情绪》,流量都不怎样,在我反复推广了几次之后,阅读量都不足500,相比而言,你翻译的这篇已经很好了。

以后即便我们经济状况有所改观,恐怕也很难做好流量。媒体平台的流量至上机制决定着越来越多的“字节”被消耗在更少数的热点话题上,抓流量热点的简单套路就是用长标题把内容涉及到的当前主热点要素全部陈列出来,用标题就“堵住”其他非热点信息的流量出口,从而为热点话题抢占更多网络带宽。当几乎所有媒体都被流量机制牵引时,我们曾经那些无谓的努力,既无法刺透流量机制造成的低热点话题拦截墙,也无法给读者带来有价值的阅读,更谈不上给产业做贡献。

所以就当前而言,有没有认真严谨的本土行研机构与行业媒体,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丝毫没有影响。

我的一些想法

对,我就是开头那个翻译文章翻到脑子宕机的编辑,在这里我也有些话想要分享一下。

我在半导体行业的从业经历也已经有十几年了,之前也做过几年传统媒体的编辑,现在转为社交媒体的编辑,老实说,变化还是挺大的。

首先,相对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对于内容的要求更实时化,追求当下的热点话题,对时间点的要求很强。而传统媒体没有那么高的实时性,对文章内容和技术的打磨更深。我们那时候对于一篇文章的编辑,可能就要经过三四个校对过程。我想,在当下什么都追求‘快速’的趋势下,传统媒体的没落也不无道理。曾经和一个媒体朋友聊到,现在的记者都很‘卷’,上午刚参加完媒体会,下午文章就写出来了。但我想,大多数这样的文章可能也只是为了符合‘快’节奏吧(当然也不排除这些记者真的有实力)。

其实我和树一之前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也认为一家媒体的立身之本还是内容,有了好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从而也能获得更多的流量,但现实还是给了我一个教训,也许我们真的是out了。

但不管怎样,我还是会坚持分享一些如semiengineering上好的技术文章,哪怕翻译的脑子又宕机了。我相信,这些文章在当下可能获取不了很好的流量(这些文章讨论的技术的确比较前沿),说不定在之后会给一些读者朋友带来些许参考价值,那我们的劳动成果也是有意义的。

当树一写的上述几篇他觉得还满意的文章都没有获得很好的阅览量时,他表示会更改写作的话题或角度,但我对他说,还是写他想写的,流量是一方面,也总要有人来做一些提醒。

虽然,我们这样的媒体可能还挣扎在生存线上,更不要论为产业做贡献,但有些该坚持的我觉得还是可以坚持一下的。

以上这些也仅是我的个人看法,也不一定正确,毕竟我从事社交媒体没有多久,对于它的了解也还不够全面。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504M02QA220 1 Cornell Dubilier Electronics Inc RC Network, Bussed, 0.5W, 220ohm, 200V, 0.5uF, Through Hole Mount, 2 Pins, RADIAL LEADED, ROHS COMPLIANT
$16.09 查看
LPS3015-332MRC 1 Coilcraft Inc General Purpose Inductor, 3.3uH, 20%, 1 Element, Ferrite-Core, SMD, 1212, CHIP, 1212, HALOGEN FREE AND ROHS COMPLIANT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暂无数据 查看
AEQ2234 1 Dielectric Laboratories Inc RC Network,
$22.65 查看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TechSugar”微信公众号分享独家观点,做你身边值得信赖的新媒体,提供有深度、有广度的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