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过热的抢人市场
    •  
    • 你有多少斤两?
    •  
    • 还能火多久?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芯片设计行业,40W招不到人?

2021/09/27 作者:IC修真院
976
阅读需 6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最近的一篇文章《芯片公司新难题,40万年薪招不到应届生?》,在IC圈子里引发热议。 主流观点还是“标题党引发焦虑”,而以我今年所了解的情况来说,标题是有些言过其实,但内容还是基本无误的。 正常来说,30W是一个分水岭,40W肯定是招得到人的,且占比很少。 今年的IC设计公司,在招人这件事上,确实略显疯狂。 似乎oppo40W年薪招应届生的热搜,为今年的应届生offer开了个好头,30W是一个科班硕士当前可以轻松拿到的薪资。 至于在30W—40W这个区间里,到底更靠近哪一头,就是取决于个人能力了。 所以今天我们来讨论两件事情,给多少钱,以及有多少分量。
 

过热的抢人市场

有位五六年工作经验的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当下的行情:“有想过会变好,但没想到这么疯狂。” IC行业的应届薪资,显然已经足够跟IT掰掰手腕了,随便列几个最近向我咨询工作选择的同学的offer,就很说明问题了。 1、应届硕士(非直接对口专业) 澜起:验证岗,base上海,21k *15 小米:设计岗,目前没有谈薪资(预计30W+)  海康威视:设计岗,base成都,月薪27k*13 2、应届科班硕士 联发科:DV岗,小sp,18*17+12(33W),加签字费5W,第一年38W左右。 小米:可以自由选择方向,base是25*15,加上签字费和股票,40W多一点。 企业砸钱挖人这件事,已经很直接的反映在今年IC设计行业上了。 不只是一线城市,甚至有同学在苏州、合肥这样的二线城市也拿到了30W+的offer。 当然,部分企业目前发offer存在一个问题,先不谈具体薪酬,只给大体范围。 一是怕开低了招不到人,二是怕开高了影响后续成本,而且今年应届生本就不缺offer,除过基本工资外,工作环境,股权分红这些东西该问的一个都不会少。 所以即便能给到30W+的薪资,还是存在更具吸引力的企业半路“截胡”的情况。 对于去年甚至前年入职一两年的同学来说,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倒挂,当然,也有趁着这波风口跳上一跳的。 

 

你有多少斤两?

40W招不到人 ×  你拿不到40W √ 高薪招不到人肯定是个伪命题,而现实则是30%的人拿到了70%的offer。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上交的物理硕士,一个是西电的微电子硕士,如果再往高走,还有一个成电的硕士拿了45W的offer。 显然,这都是国内顶尖高校的人才。 而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的硕士和本科生来说,不能被40W冲昏了头脑,需要对自身有个清楚的认知。 以非科班同学转行来说,薪资是一方面,更多还是相较于转行之前有了多大的进步和提升,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生活质量。 fab厂工作的材料硕士,转行IC拿到28W,相比已经是很优秀了,没有昼夜倒班,没有薪资抵不上辛苦的失落,接下来的人生都更有希望了。 随着待遇的提升,行业“内卷”是随之而来的事情。 比起往年科班就能轻松就业的情况,今年更多还是看重能力和项目经验。 所以,与其冲着40W的高薪噱头,不如找准自身定位,加强专业知识,在当前的“抢人”市场里,让自己也变成炙手可热的那个人才。 

 

还能火多久?

从年初就一直都有同学在问,IC还能火多久? 放宽心,IC行业按国内产业发展规划,属于百年大计,今年才稍显火热就开始问什么时候凉,显然是有些焦虑过度了。 现在需要问的是,IC设计目前这个高薪趋势,还能火多久? 事实上,即便IC企业在不断增多,但真正意义上的“科班”人才并没有增加很多,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在接下来的三四年里都难以有太大的改善。 目前高校的培养体系很难直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相关岗位的人才,而新成立的集成电路学院又需要有四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得到检验。 所以,积极点来看,目前IC设计的薪资发展应该在两年以内都保持上升,在三四年以内趋于平稳,行业薪资上涨周期和模式可以借鉴隔壁IT,但也不能全面参考。 毕竟IT可以“速成”,IC不行,至少在IC修真院这里,IC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多阶段的学习和严格的考核才能最终达标的。 对于被高薪吸引便急着要进入IC行业的同学,还是需要考虑清楚之后再做决定。 行业薪资待遇的上涨并不意味着学习难度的降低或者说入行门槛的降低,如果只是看着行业缺人就觉得自己随便学学就能找到工作将就,那还是要做好最终一面难求的结局的。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